間,鑿巖根為逕,行里許有洞谽谺臨道旁。晉開運二年,有羽士構堂其間,今廢。
虎跳巖 水口。兩巖對起,峭拔百餘尺,相距丈許,俗謂虎可跳而過,故名。其下潭為「虎過潭。」 白巖 石崚嶒危立,下有洞窟深邃,在四十八都。
虎符巖 距縣五里
龍口洞 在三十一都巖坑山。有一孔,氣吐吹葉,至今猶然。
蒼玉洞 ,在穹窿山,逶迤而入,有小口,口有一巨石,三小石支之,內有「懸鐘、觀音二廳,石乳凝結,泠然若蒼玉。」
龍門洞 山峻絕萬仞,四面無徑,可登。一小羊腸通洞中,可容二三百人。在三十五都。
浮竹洞 在黃認團,與漳平縣和睦里連界。嘉靖四年,賊首鄧新等屯營於此。
陳平章嶺 在四十都。元至正中,偽平章陳友定開此,嶺通尤溪。
師姑嶺 自趾至顛,縈迴數里,即靈惠巖,通沙縣,半嶺有庵。
山後嶺 在東屏山背。自屏山麓至尤溪縣界,後漈崎嶇,迤邐約十五里,松杉夾道,水聲淙琤通尤溪。
魁星嶺 上有二石,若印若盤,在四十八都。跡石 在城西,方平二丈餘,石上有巨人馬跡,故名。
棋盤石 在城西,相傳有仙奕於此。
牛石 :「有母子二石。」
《仙踏石 》,上有禽獸跡。
塔兜潭 在縣前。古傳崖上有寺、塔,故名。夾劍潭 ,在鎮東橋下三十二都水來會合,若夾劍然,故名。
螺旋潭 在橋東。大石屹立,潭水旋若螺,故名。「鼎潭 」 形如鼎,兩岸石山壁立,深不可測。「雷潭 」 ,在城西四、五里。隱入深林中,兩岸石山壁立如甕。上五小潭,匯而下為大潭,亙五里。相傳有龍居之,禱雨有應。
青龍潭 在和睦里界。潭闊一里許,有石百丈,俯瞰潭中,上有「青龍潭」 三字,至今隱然。世傳龍乘仙人所書,非人跡所能到,民於此禱雨。在黃認團。
大井潭 石堰、茭洋二水會處,山峻水深,為龍潛之窟。
合劍潭 在縣前。溪至京口與仙豐溪會為大潭。
雙龍潭 石山峻突而下如龍鬥,下有深潭。在三十二都。
五龍潭 在三十五都後坑。小澗支流匯為潭。上有石如龍頭,民禱雨必應。
觴溪潭 在三十六都。水口間有龍潭旋繞九曲,故名。
大、小鼎潭 :二潭相聯,形如鼎。
石花潭 ,巖瀑飛流,衝激崖石,水花如雨,散布沉潭中,深不可測。兩岸皆石壁陡絕,人跡罕到,有龍居之。
七星潭 由東巖而下,七潭相屬,曲折如北斗。七龍潭 兩山夾澗,亙石為底,其中凹為七潭,上下相綴,水節級而下。以上俱在四十五都。石鼓潭 、石獅潭 俱在四十七都。兩岸壁立,中僅橫舟,延亙三里許。
九溪潭 上流九支,下匯為一。
「通天潭 」 兩岸壁立,旁一孔深不可測,四時源泉下滴。
「米櫃」 ,潭 中一石如櫃 。倉潭 俱在集賢里。縣前溪 源出德化縣小尤中,經林柄坑,會黃認團、宋坑、小壺溪,經小田匯為塔兜潭,東過鎮東橋至京口,會仙豐溪,過杞溪,經高才坂下達尤溪縣二十九都,會四十八都大溪,匯為七里潭,至尤溪入鐔水達省城。初,大田未縣溪堙,明嘉靖乙巳,知縣謝廷訓率民疏導,鑿石決堤,始可行舟。又一支在縣東北隅七十里,源出三十六都觴溪,過因果花橋,經朱坂,會渡頭橋,東過四十八都,會二十九都溪。一支在渡頭橋,溪源出永安,合三十九都四十五等都水,匯為大溪,會朱坂溪。皆可舟。其集賢里溪源自本里,入於漳平縣溪。
後湖 在四十八都。內有巨魚若舟。
後坑 山深谷邃,中有石室,可坐數十人,車馬不通,民嘗阻險負固。在三十五都。
牛牯坑 在三十九都水尾。地僻而險,深林茂竹。中有石室,可列數十人。往時盜嘗集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