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儒陳朝老、朱熹,常與蔡元定詣祠謁徵像,瞻立良久,元定曰:「徵君骨相巖稜,宜不享冨貴。」 熹厲聲曰:「冨貴何如名節香。」 宋三峰處士祠 在西里三峰寺。處士姓吳,宋太平興國中,處士至關隸縣西里,見其田野荒蕪,遂率鄉人十餘家請於官耕之,不數年而冨饒,號吳百倉。既卒,鄉人立廟祀之。

元隴西郡公祠 。在東里泗洲橋。公姓李,名鉉,進擊福安塞,與賊戰於泗洲橋,弗克,死之。里人祠祀焉。

元關隸伯祠 在縣西都護橋。公名馬哈麻,別石八里,回回人。政和縣尉,率鄉兵拒賊,被執,罵賊不絕聲,賊剖其腹于都護橋,民即其所立祠祀之。後祠廢,典史郭斯垕迎其主附祀忠節廟。元忠愍侯彭公祠 在治東南。公名庭堅,以僉都元帥留守政和,遇害。邑人立祠祀之。後廟廢,典史郭斯垕亦奉其主于忠節廟。

松溪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門外。宋時附祭社稷壇。明洪武九年,始分建于今所。

社稷壇 在縣治北門外,宋時建,明洪武二年重造。

邑厲壇 在縣治北門外,地名「棗嶺」 ,明洪武九年始立。

旗纛壇 在演武所

城隍廟 在縣西,明洪武九年建。

湛盧山上祠 在東關里。宋元符二年大旱,縣令周公才禱于山,而甘雨隨至,建祠祀之。文公祠 在縣治東南。舊祠在縣治之西北。元至正十六年後,經數遷。至順治間重建。今所。一在湛盧山名「下祠」 ,即書院。

真文忠公祠 在縣治北,一在南岡。

全城祠 在縣治之南,石壁菴前。松邑舊無城,嘉靖丙戌坑寇犯境,民受其害。劉公按縣,督民用石甃砌,民始有所恃,于是建祠于此。

永庇祠 在北門內。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犯松境,攻圍四十餘日,孤城無恙,皆張德等之功也。有司申請,「凡捐軀屢戰亡于陣者,請立祠血食。」

東嶽廟 在縣東門外。元時建,後罹兵燹。明宣德丙午重建。嘉靖壬戌又燬于倭。萬曆間復建。康熙三十六年,重整後宮。

漢壽亭侯廟 在城南。明嘉靖三十四年建,萬曆三十三年重建後宮,歲久傾塌。康熙三十六年修葺。一在黃鵠磯,一在北門外。

陸公廟 在縣東北五里東平鄉,即濟美廟。舊名東平威靈王。神姓陸名宏,仕吳為南部都尉。是時閩地皆其所屬,有惠利于民,故民為之立祠。唐建中二年,公之裔孫長源刺建州,葺公祠宇。宋宣和、紹興間,寇盜攻圍,多著靈異,封「濟美莊祐福惠王」 ,妻封王妃。縣治前興賢坊亦有行祠。元至元二十一年建。

東平王廟 在縣東一里。明正統三年建,祀唐御史中丞張巡。舊廟久廢,今移像于東嶽宮之右。

余將軍廟 在皈伏里舊縣之側。唐咸通中,知松源鎮,屢與吳戰爭小梅關,卒於鎮。民懷其德,立廟祀焉。

周諫議大夫吳公祠 在縣東關里遂應場之西北。宋天聖四年建。元延祐間重建,相傳名十七郎。或云五代仕周,為諫議大夫,歸居於此,開闢田野,募民耕種。既沒,鄉人思之,為之立祠。宋英護廟 在東關里遂應場。舊《志》云:「神姓林,名癸,隆興三年卒于官,民為立廟。」

顯聖廟 在縣南直街。舊《志》云:神姓吳,名大辨,宋初沒於王事。紹興間建廟於使華之館,祀之。五顯祠 在縣治東隅。元至正間,即靈聖祠建。二先生祠 在學宮黌門之右,祀張、陳二先生。萬曆丙子遷今學。二先生有功名教,故並祠焉。諶公祠 在平政橋東,祀知縣諶士觀。公知縣事,政尚寬和,又常捐俸倡建平政橋。松民於是就橋之東立祠祀之。

棠蔭祠 在北門外,祀知縣華士崢。華任松溪,政教兼施,民歌之曰:「民好好之,民惡惡之;為民父母,宜祀于斯民。」 遂建此祠。

德政祠 在城西迎恩橋左,祀知縣劉一燦。劉任縣時,適洪水衝城,頹圮過半日。戒不虞。捐俸倡修,民不為勞。歌之曰:「甕無粟,庖無肉,墉屹屹,伊誰築?」 遂相與謀為禦災捍患之報。劉正色拒之。民泣而進曰:「松之城向築于劉侍御,已饗俎豆矣。今日之修,寧異昔之築乎?」 辛亥八月卜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