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4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三卷目錄

 汀州府部彙考三

  汀州府關梁考

  汀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七十三卷

汀州府部彙考三

汀州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長汀縣附郭。

濟川橋 在麗春門外,俗呼「水東橋。」

惠政橋 在濟川橋東。五代時名建州橋。宋初重建,改名「惠民。」 紹興間圮於水,郡守張昌重建,郡人因呼「張公橋。」

通濟橋 在府東黃田背。弘治間重修,屋其上。山川橋 在縣南寶珠門外,通山川壇路,故名。正德間,邑人鄧莊建,後圮知府邵有道重建。興雲橋 在崇善坊五通廟上。舊為小木橋,今鋪石為路。

常豐橋 在朱紫坊,狀元王一夔扁名。正德間,知府唐淳建,後圮。知府邵有道重修。

七里神石橋 在城西。成化間,知府戴禧建,圮於水。嘉靖初,知府邵有道重建。

觀音橋 在城東五里。弘治六年,義官馬緒建。嘉靖四年,郡守邵有道「重修。」

太平橋 改名「雲驤」 ,今燬。

鴛鴦橋 在歸陽里

合水橋 在縣東青巖里胡嶺。

黃峰橋 在宣成里。成化初,通判李祺建。嘉靖初,郡守邵有道修。崇禎八年,署府推官唐錫蕃捐俸倡邑人許相重修。

南山橋 在何田里。明嘉靖初,知府邵有道重修。

普濟橋 在縣南三十里。宋淳熙間建,圮于水。郡人鍾惠常造石橋。明弘治正德間,鄉人修。老河橋 在古貴里。嘉靖二年鼎建。

嚴坊橋 在縣東歸陽里。成化間圮于水。弘治九年,里人嚴麟等募建。

新橋 在歸陽里。知府趙崇模建,歷有修廢。崇禎間,知縣薛應聘重建,扁以「汀水上游。」

慈渡橋 在象牙林。崇禎間知縣薛應聘建。廣渡橋 在青泰里。宋淳熙間重建,知府盧同父書扁。寶祐間又圮。明成化間用渡。萬曆間架木為橋,因名焉。

通京橋 在跨東莊潭上。萬曆甲午冬,署府推官吳中重建。甲辰間,洪水衝去。

清光橋 在縣之東青巖里胡嶺。宣德初圮于水。景泰間,邑人胡汝瀾等重建。

永豐橋 在縣東七十八里,近豐和菴,故名。龍引橋 ,在縣東八十三里。

永安橋 在縣東八十五里。正德間建。

南津渡 、遊繩渡 俱在縣南。

新橋渡 、張家渡 俱在縣東。

寧化縣

壽寧橋 舊名「阜通。」 宋元豐間知縣江淵建。嘉熙間劉煥又建,易名「萬寶。」 元祐間燬。知縣林玉建,又圮。明永樂間郡守宋忠建,正統十三年又燬。天順六年梁昂及郎中伍志亨建,易今名。弘治八年又圮,九年漳南道周鵬建。正德五年寇又燬。嘉靖十一年知縣莫大德建,十六年又圮,三十三年知縣張洵建,三十八年又圮,邵道南又建又圮,萬曆元年通判李柷捐俸倡建,經營十數年,至柷而始收其成也。萬曆四十四年,橋盡圮。四十六年同知熊茂松倡復,繼以通判萬邦憲,前後四周歲,而橋墩始就。民之爭渡隕軀者,時有天啟五年知縣彭德馨等至,而橋屋始成,列廛四十六植,年收租十三兩有奇,以備修葺。中建二亭,祀觀音、元武。首尾各豎坊表,頗為壯觀。崇禎五年大水,人寓橋死者以百計。十三年,知縣徐日隆建,易名《慈永》。

皇清順治七年,又圮。康熙二年,知縣何鳳岐建,復名。

壽寧舊志列八景之一,目之曰「壽寧長橋。」 南州彭士望易曰「寧橋夜月。」

鐵口橋 在教場前。甃石為之,通汀州大道。新安橋 在縣南十里。康熙四年鼎建。

溫坊橋 在縣南八十里,通汀州徑道。

峽口橋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通清流。通判楊太古命清流民雷泰所修,因名「楊公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