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4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深渡橋 在四保里,眾建。

門潭橋 在縣東

兄弟橋 在青山溪口。俱萬曆中,曾子弘、曾子約捐金三百八十兩建。

神通橋 在玉華驛青溪口。萬曆壬子,邑人雷用龍捐金二百十兩,壘墩架梁,為瓦屋十一楹。陳經邦「記。」

觀音橋 在縣六十里林坊。萬曆戊申,雷用龍捐金鼎建。中祀大士,莆少保林堯喻記。

鳳翔橋 在縣治西。宋時構亭覆屋二十有九間,名「鳳翔。」 每夜靜時聞有笛聲,遂以「鳳翔橫笛」 列景之一焉。

南門下浮橋 ,洪武間,募眾造船十三貫,以鐵索立樁,于兩岸繫之。後壞,募眾又修。正德間,義民曾文通、文進,施田租米九石二斗,吳世華施屋四間,租粒俱給橋夫,半為雇工,半為修葺。崇禎十年,通邑輦金重建。

皇清康熙年間重修。

南門上浮橋 在縣南雄鎮門外。邑人鄧門陳氏建,助入夢溪里張地田租一百十秤,為修造之費。崇禎十一年,莢開重修,每年守橋米一石。今存。

歸來橋 舊稱「三港」 ,一名馬藍橋。在縣南三里。宋慶元間建,久壞。明萬曆十九年重建,改今名。北門浮橋 在拱宸門外。明宣德間邑人伍佑、施田資造。以後漂建不一。

皇清順治七年,邑士鄒秀捐田租七石,為守橋之資。

「縣令旌獎」 ,勒碑「北岸。」

遇仙橋 在縣東三里雙坑口。吳真人于此遇仙,今存。

白石橋 在縣北五里。明弘治十八年,邑人伍佑倡義造木橋,子官道。隆慶元年,邑人雷繼應累石為墩,架梁十餘間。萬曆八年,洪水衝壞。二十六年,邑人鄒時泰、伍可願募眾重建。

皇清康熙年間修。

廣濟橋 舊名青口橋。在永得里青口廟前。萬曆三年,邑人劉梁累石為墩,架梁一十餘間。十四年,洪水衝壞,子劉道炳重修。天啟六年,水衝去,邑人雷用龍遷下一里許,造新橋,更名「神通。」 崇禎六年火。十一年復鳩工造石橋。今存。橫口橋 在縣東南十里。先是鄉人以木架橋,山水漲輒漂去。弘治十三年,耆民雷雲龍捐金造石橋,孫雷禮門重修。

清風橋 在縣東小嵩鋪。正德間,知縣余褘建。萬曆十年,邑人伍廷賓重修。

皇清順治年間復修。

陳家橋 在縣東十五里長空嶺下。天順間,鄉人聚石建之,後崩。天啟五年重建。

皇清順治七年修,康熙年間火。今「架露橋」

龍濟橋 在縣北三十里。正德間建,崇禎十年重修,今存。

溪口橋 在倉盈里嵩口北。洪武間建。

陳峰橋 在倉盈里。洪武十二年建。成化間,邑人募眾重建。

馬公橋 在永得里。姓馬者建。正德間,募眾復建。今存。

永濟橋 舊名「松溪橋」 ,在永得里。宋寶祐間重建。明洪武初,壞于水,知縣朱仲恭重修。成化九年,悉圮于水。十六年,參政黃澄等壘石為墩而梁之。後復圮。弘治十七年,知縣余琪重建。萬曆二十年,知縣阮宗文募眾壘石為墩,架屋一十餘間,改今名。天啟六年火。

皇清順治年間,「架露橋」,今因之。

余朋橋 在縣東七十里,萬曆九年建。

會溪橋 在縣東夢溪里余朋水尾。萬曆五年,芹溪鄧小山壘石為墩,架梁一十一間。

皇清康熙年間修。

通仙橋 在四保里

鄧公橋 在鐵石巡司前,今存。

梓村坑石卷橋 崇禎年間,九郡魏碧峰捐貲倡建。路當溪口,水漲衝急,行人艱阻,自橋立始,利于涉焉。

皇清康熙年間,碧峰孫興賜復重修。

深渡 在四保里。路通連城、長汀。簽渡夫一名,造船濟渡。

白石渡 在倉盈里,通連城、長汀。嘉靖間,北團里黃鑌施渡。

鐵石機渡 在夢溪里,鐵石司前。

連城縣

晝錦橋 在縣西一百二十步。嘉靖三年,謝復隆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