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4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準提閣 ,在武所南新城內。檀越吳楣、危星煒、陶之璵、危嵃、僧庭《溈仝》捐資買產鼎建。

赤松亭 在縣北六十里上湖凹。邑庠李先春建。又捐田三畝,延僧燒茶,接應行人。

清流縣

舊子城 在縣治中。周圍二百丈,外無城。宋紹興間,鄭思誠築之,歲久復湮,故址僅存。元末,陳友定壘石築高丈餘,民賴以守。今廢。

崆峽嶺 在縣東十五里。山勢臨水,崒峍峴巖中通一道,至巖絕高。陳友定壘石為關,建樓於上,集兵以禦東南之寇。今廢。

天官別業綠綺堂 邑人冢宰裴應章建,有「簾捲千山雨,窗凌萬井煙」 之句,今廢。

小燕磯 在縣東。下即漁滄潭。石橫半溪,如倒笏狀,關鎖水口。亭有元《樊王誥命碑》,邑人鄒時泰有「天開圖畫漁滄古碑」 ,勒「忠良鳳詔新」 之句。儒學舊基 在縣南。宋元符間建。崇寧間,遷縣東。建炎間,始於皇華驛址建之,東南故址猶存。皇華驛故址 在縣東北。建炎間移建儒學。申明、旌善二亭 在南門外二十步,址存。三「皇廟 」 在譙樓東,即舊縣前鋪故址。元時祀三皇,今廢。

舊社稷壇 宋時在縣南三百餘步,今壇徙他所,址存。

舉子倉 一在縣市,一在石洞寨,一在羅村團,宋紹興間建,今倉廢址猶存。

石洞寨 俗呼「石龍寨」 ,在縣北,地名大寨頭。山險峻,鳥道而上,可容數千人,四寨控扼,無從而入。宋乾道,縣令黃藻始開,為民避寇,歲久荒圮。元末寇作,邑人擁伍元保為寨長。元保增修四門,積糧據險,與眾共登拒之,悉賴保全。至今石門《鳥道》猶存,時可登眺,誠天險也。

毗盧閣 在縣下。東華飛甍插漢,登眺灑然。龍津碑亭 在龍津橋頭。嘉靖初,知縣余禕建。高善亭 在縣東八里,知縣宋忠建。

佑聖堂 在縣治南五十步。

隱仙堂 在縣東,一名「東山堂。」 正統間建。邑耆雷以仁等又於堂左建「耆會堂。」

法海堂 在迎春坊。元至元初建,弘治中重建。南顧樓 在縣南寨,正德八年建,萬曆初知縣桑大協重修,改名「來薰。」 崇禎十年署縣同知黃色中、知縣鄧應韜奉知府唐世涵檄重修。山河雄鎮樓 在縣南門外。正德初建,萬曆初知縣桑大協重修,改名「容保。」

鳳凰閣 在縣鳳翔橋西,即古觀音閣。永樂間燬,弘治間,道士張惟寬建。

觀瀾亭 在縣東樊公廟右。永樂間,令李庠建。嘉靖初,令余禕修。上抗龍津,下瞰漁滄大溪,瀦為澄潭,波流瀠迴。萬曆五年重建。

《漁滄遺跡》亭 在縣東。萬曆丁丑年建,邑人裴應章書扁。

賦詩亭 在《遺跡》亭右,萬曆六年建。

慈雲閣 在玉華洞前。郡守沈應奎建。

拜石亭 在玉華嶺上。崇禎九年唐世涵建。龍津碑亭 在龍津橋頭,嘉靖初知縣余禕建。高善亭 在縣北八里。舊名「高瞻」 ,宣德間知縣李庠建。

寒泉亭 在縣南。亭下有泉,知縣吳中建。弘治間,雷鳳娘砌石為池。

界亭 在縣南十五里,清寧分界。正德五年,縣丞蕭徵建,萬曆間修扁,為「清寧境界。」

書莊 在縣北。編修賴世隆讀書處。

連城縣

王城 在河源里。文丞相扶帝昺起義兵駐此,因名之。

垂珠嶺 在河源里《朋口》。文丞相扶帝昺過此,垂淚。居人痛而哀之,故名。

龍骨坑 在北安里。相傳,有龍斃此,至今鄉人取之,猶有骨。

《星汶》沸 凡二,一在縣治西,即放生池;一在曾地坪,今遷文川橋下。

旗石礱 在縣東

烏石夾 在北安里

打鼓嶺 在姑田里。其石巉巖,凡新任官入境時,假道避吉。

出米石 凡二:一在水西嶺,一在旗石寨,有石穴寸許,溜米隨人多寡,足以食之,今無米。《出石鐘 》在姑田里石燕巖中,有石懸於巖,如鐘形,叩之鍧然作金玉聲。

丘氏書院 在「三元殿」 左,係丘麟、丘方讀書處。羅天麟宅 在南順里亭子堡。天麟係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