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二十卷,詩云:「鑄金像出開元末,檢玉書藏景德間。今鑄像、御書俱廢,咸通塔獨存。」 郡人鄭懷魁《鯨音樓》詩云:「突兀飛樓迥入雲,華鐘高鈕結重棼。前朝款識千年物,上界舂容四地聞。法鼓月明朝共發,梵香霜落夜初分。可堪清響龍天近,縹緲時招鸞鶴群。」

凈眾寺 在府治西北。寺殿東向,左枕日華峰,右挹滿月池,後倚保福山,前望石壁洞。梁貞明二年本州刺史王延缸建,為祝聖道場。初名保福寺。《傳燈錄》:如從展、清豁,皆保福僧也,後兼凈眾入焉,稱保福凈眾禪寺。端平甲午加「萬壽」 二字,宋虛齋趙以夫立,知院陳貴誼書。元至正間重修。寺舊有宋御書閣,在佛殿東南隅。藏祥符御書,今廢。惟「佛光屏」 猶宋製云。內有王審知祠,又有三教堂。

法濟寺 ,在開元寺之右。南唐保大十一年,刺史林侁建。普利隆壽院,在凈安峰之麓。宋乾德六年,守帥留從願移建於隆壽山之西,改院為寺。祥符八年,守王冕奏改今名,屬五大剎之一。元元貞間,開元重建,以隆壽、法濟兼稱。至正二十七年,陳友定取漳州,改城,截寺於外,僧閒極、覺聰等,請羅氏故宅重建。龍溪林弼《記》所謂「羅氏辛勤十年,以成此室,一旦化大覺之宮」 也。明洪武十五年,改軍儲倉,以靖安、水陸二院別為之。嘉靖四十一年,改參將府,別築寺於開元之右。

南山寺 在南廂通津橋南之右。唐建。宋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顗重建。初名報劬院,後改曰崇福。宋郡守章大任扁曰「南州法崛。」 當郡治丁火之位,有所興造,則郡多火災。而山椒尤不宜亭榭,屢年多驗。崇禎間,郡人王志道倡建鐘鼓樓,識者謂城內必多火災,且有寇亂,已而果驗。後毀之,而亂果平。舊有羅處約撰碑,江南,徐鉉篆額,今碑廢。

龍山寺 在郡北二十六都。宋五「大剎」 之一。山明水秀,今頹廢。

普賢寺 在城外西廂。宋太平興國三年建。萬善寺 在郡南橋之南。順治壬辰,鄭成功以眾數萬圍城,守將堅守數月,食盡,餓死者七十餘萬人。圍解,僵屍滿城,暴骨遍野。郡人李曜宗募僧聞曉收拾火化,作三大塚埋之。建「萬善庵」 以主其事。觀察周亮工為之記。康熙五十二年,知府魏荔彤改為萬善寺。

元妙觀 在城西隅。唐祀老子為開元觀,隨州治於漳浦。貞元二年,徙州治龍溪。十二年,刺史李登乃奏移觀今所。宋大中祥符元年,詔天下立天慶觀,又建聖祖殿,祀趙真君為祖元。元貞間,改今名,祀老子如故。

塔口庵 在北門內。元陳友定陷城,羅良巷戰於此,立塔以鎮。

木綿庵 在府城南二十里木綿鋪。明俞大猷立碣,書:「朱鄭虎臣誅賈似道於此。」 似道在朝時,有術者言平章不利姓鄭,人因此,每朝士鄭姓者,多困抑之。武學生鄭虎臣登科,輒以罪竄,後遇赦得還。似道喪師,謫循州,陳靜觀諸公欲置之死,乃假鄭虎臣以武功大夫押往,為虎臣凌辱百端,求死不能。至漳州木綿庵病篤泄瀉,踞虎子欲絕。虎臣知其服腦子求死,乃云:「好教祇恁地死。」 遂鎚數下而殂。元人湯益弔似道詩云:「檀板敲殘月下花,過牆荊棘刺簷牙。指麾已失鐵如意,賜予寧存玉辟邪。破屋春歸無主燕,廢池雨產在宮蛙。木綿庵外尤愁絕,月黑更深聞鬼車。」 其庵已毀,今鄉人募修之。按:此與正史稍異,見《蔣子正山房隨筆》。

漳浦縣

興教寺 在縣署北僊雲坊,為祝聖所。唐景福元年僧智圓建。中有方丈、法堂、鐘鼓樓、談空亭、古泉精舍,制頗宏敞。庭中東西兩石塔,刻佛咒其上,字久磨滅不可辨。山門外小石塔二,談空亭外有石碑二。宋嘉定間僧無授重建。元延祐間僧玉峰修之。明時僧法傳、道讓、雲山、如高各相繼重修。

應城寺 在治東南桂林坊。宋熙寧間建。元祐二年,僧無叟修。明時,僧寶海、宗源、性欽相繼重修。明季兵燹後,僧普聞修之。

羅漢寺 在縣威惠廟之朿。宋治平乙酉,有牧童於寺側沉睡,《既覺,識詩》一首云:「殿前古木分青翠,日出林巒照梵宮。訪主不逢童子睡,且回龍馬寄詩蹤。」

崇真觀 在治西朝天坊。初在西門外,邑人謝重暉等募建。紹興間,縣丞雷光胄增拓之,為《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