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又置田若干,以養老而無後者。
舊軍器庫 在倉背,謂之老庫。及建於今,地,為火所焚,轉若大利。惟不宜挖敗,恐有傷耳。樂野宮 在府城東三十五里。《建安記》:「越王無諸以七百里山澗之地,畋獵縱樂,故邑有樂野宮。」 其地今為民居。
司法廳 在府治東南。元為醫學,宋時建。蒙古字學 寓學前之舊書閣。
尉司 樵川站 俱在水北,元時建。
楊坊寨 在府城東北五十里。
拏口寨 在府城東八十里。
同巡寨 在縣南五十五里。上三寨俱宋紹興年建,元改為巡檢司,明洪武十一年省。
萬石倉 在熙春山麓,宋時建。
貢士莊 宋有內莊、外莊,後為清涼、臨江二寺所占。
登雲莊 宋咸淳中,郡守廖邦傑撥漿源沒入田創。
行用庫 在府城南隅太平坊。元時置,後燬。明洪武八年復置,尋省。
東堂 在樵嵐積善山,宋呂季克所隱處也。堂凡九景:曰《野塘小隱》,曰「敬義堂」 ,曰《方拙寮》,曰「吟哦室」 ,曰《愛蓮》,曰《月臺》,曰《菜畦》,曰《海棠屏》,曰《橘堤》。季克為九詠,朱文公屬和之。
汲清堂 在「隆孝坊,知府夏英建。萬曆四年重修,增之以樓。」 四十五年重修,仍復其故。
雅歌堂 在郡齋,宋時建,有詩。
味道堂 在縣東七臺之麓。宋辰州判何兌、何鎬讀書之所,朱文公有記。元燬於兵,明成化間,里人貢士丘福捐地重建。郡守劉元致祭,有碑文。萬曆三十年,生員丘九河、丘九棘等重修。安淮堂 在城南壕上仁壽寺。宋杜杲有安淮功,歸老,理宗即書「安淮」 二字賜之,因以表其居第之堂後為仁壽寺,萬曆三十四年燬。
尊道堂 在五都九里屯。晦翁七世孫所居之堂也。吳與弼題扁。
海棠亭 在縣治內。宋張仕遜宰邑時,嘗即聽訟之所,手植海棠,因以名亭。後登台袞,邑人封植以方甘棠云。
斯美堂 在西塔山,元祐間知軍方澤建。憇亭 在斯美堂西北,宋郡守李勉建。鐘樓 舊在元妙觀,今為縣學,在明倫堂之東北,建自漢。元至大元年構,六角重樓,高聳雲霄,《惠娘鉗記》名「卓金鎗」 ,鎮郡華表,禁鐘懸焉。弘治十二年,守夏英重修,尚書劉璋記。正德九年燬,守王鈁重修。萬曆十七年,令王應昌誤信堪輿家議,移鐘縣治之新樓,而民間火災頻見,樓及禁鐘俱燬焉。守李之用從眾請,增修舊樓,仍募工範金為鐘;火災始寢,而民始寧。
望江樓 在東城上。故老言,未成城先建此樓,與西城三樓相望。高十餘尋,簷牙三重,俗名「三滴水樓。」 下瞰大溪,登之可望十里。萬曆三十五年,圮揮同曹大器重建。
平翠樓 在石鼓廟前。宋建,今廢。
《平楚臺 》在登高山麓,今為「崇元道院。」
越王臺 在城東北。世傳越王駐獵之所,今廢。樵牧時得古瓦痕,皆羅紋鴈翅,扣之鏗如金石。熙春臺 在登高嶺平冢。宋至和中,知軍張師忠創建。左臨大溪,右連廛市,群峰遠列,層屋冠其巔,危亭曲檻環其外。治平初,守吳夢得搜材展楹,花木名列,為郡壯觀。元祐五年,守方澤徙建於山南麓。建炎間燬。紹興間,守田伯強復建於山上。元大德三年,總管張祐重修,後燬。黃通有《詩》載「石屏。」 方澄孫俱有詩。循臺而北,下瞰大溪,有磯可坐垂綸,是為「釣魚臺。」 弘治十二年,守夏英即熙春臺南建「醒翁亭。」 嘉靖二十一年,守邢祉、同知曹金即熙春臺址建熙春亭。
文昌閣 在會景閣右。萬曆四十四年,庠生募眾守韓國藩助建。
會景閣 在「《熙春》惠應行祠前。」
《六虛》亭 在釣魚臺。萬曆四十六年,學憲岳和聲建。
天香樓 在西塔。萬曆三十六年,守周之基「重修。」
「果、育」 二亭 在蒙谷。黃簡肅公建,朱文公書扁。「翠微閣 」 在福山上。官祐有詩。
敕書樓 在縣西大乾廟內。藏宋代以來封《福善王之誥》。
保釐閣 在城東石岐山水南,豐應廟前。「樵溪亭 」 在石岐山麓。樵溪之濱,跨於衝衢,為東行迎送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