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安坑澗 :源出凌家山。

寧坑澗 源出僊門山及牛隔山。

高巖澗 源出巖澗,歷大青諸處。以上五澗俱流入龍江。每歲東作,則築陂蓄水以灌田。《後溪洋》陂 源出凌家山,灌田六頃有奇。石圳 源出感化里,灌上洋等處田。

車陂 甃石以截溪流,置車於中,輪廓上繫竹筒數十,溪流自為激運,以次汲輸於田,不假人力而灌溉沾足。居仁里九鵬溪亦多有之。竹柄澗 源出牛寮下歷上坂。官陂圳 在竹柄橋下。甃石截流,灌下坂等處田。

平和縣

胡潭陂 永樂八年里人李瑾、林應辰募眾修築,灌田千餘畝。黃文史「為《記》。」

石鼓社陂 舊《志》:石鼓溪坐清寧里二啚,今新築石鼓陂坐新安里五啚。大溪。碗窯社陂 明萬曆三十八年,知縣李一鳳增築新陂十六處,修補舊陂十四處,民至今思之。蓋平和灌田之陂,多溪壑之水,與龍溪、海澄不同,故每淋雨即堤岸漲決。是在長民者為之設法,計其本堤內丁田多寡,立石定界,量費科修,庶幾不至墮壞耳。

詔安縣

漁塘二 ,一在北門外,一在南門外。舊官佃與民,歲收其利。

南婆畬陂 一名《林婆畬》。

新陂 在勾藤徑。嘉靖四十二年,知縣梁士楚築,灌田二千餘畝。

溪東陂 洪武二十七年,溪東社民鍾生仔奏聞,敕工部人才蔣金臺督修,灌田千餘頃。居民立石紀其事,祀蔣金臺於陂所,以鍾生仔配食焉。

黃塘陂 灌岑頭莊寺田。

凃家陂 明嘉靖間,名儒吳璞疏築龍潭 ,周圍六七里,其深不測,灌田數百畝,別見《古蹟》。

大陂 ,其流長,溉田數千餘畝。

海澄縣

月港 外通海潮,內接郡治,溪水溉田以萬計。倒港 下接南陂,上接北港及通河角、謝蒼諸處,灌田千餘畝。

廣濟陂 宋郡守傅伯成築,壘石為堰,其袤一百三十丈,自洪礁倒港歷八都、六、七都,及漳浦三十八都,溉田千有餘頃,俗呼曰「南陂。」 景泰五年,知府謝騫命邑民蘇日濟修築,後為洪水所壞。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諒令邑人運判蘇殷、大使何金重修之,因呼曰「姜公陂。」 緣築陂之初,不設陂行,所以洪水內泛,海潮外漲,無從發洩,陂岸決裂,延及山麓,并受決陂石亦被盜取。欲再興復者,必如新築內溪陂法,留行設閘,隨潮出入,乃無衝決之患。

溪頭陂 灌田十頃有奇。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諒檄海門巡檢許謙重修,易之以石。

盧沈港 自海門入,上接南溪,溉田萬計。上流有三洲、泥仔、烏礁、許茂。

太保陂 地本海滷,因謝都官築以成田。繼而陳太保者,復引十都九十九坑之水,築陂開圳,順導灌田百有餘頃,復作斗門以止洩水。長三十餘丈,闊二丈,深七尺。以功成於陳太保,故以為名。元時八九都搆爭水利,官斷八都得水三,九都得水七,永為定規。陂原填以沙土。明景泰壬申,里人劉廷奮率眾填築,易以石堰,并設普腎斗門,由是旱潦無患。康熙二十一年,二都人復爭,知縣王衡才斷依舊例。按:此陂里人築祠於征頭之麓,合祀都官太保副使林魁作《功德碑》記。然劉氏之功,亦正不可沒云。

禾平埭 水出漈山及龍鬚漈,合水至此,溉南山寺田數十頃。宋延祐間築,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諒重修,計一千八百餘丈。

趙埭 積大悲巖坑及金龜漈二水,溉田四頃有奇。

西埭 亦積大悲巖坑水為斗門,以時涵洩,溉田十頃。以上二埭,俱洪熙元年南山寺僧無溢修。

茭洋潭 :原出龍漈澄溪,周圍四里許,灌田六百畝。

鴻福埭 瀦洪山之水,溉田十頃。舊法濟寺僧掌為豪右占。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諒褫以與民,俾修築之。民樂其利,因改名曰「豐樂。」

排浦埭 舊鹹潮淹沒,禾稼萎朽。知府姜諒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