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人文修築如故

南靖縣城池 舊城,本元至正十六年,縣尹韓景晦初築以土。西南瀕雙溪,東北濬城壕。城圍六百六十三丈,闊一丈,高一丈五尺,四面各為門。明嘉靖六年,知縣傅銓包砌以石,高二丈餘。其四門,東曰「迎恩」 ,西曰「豐泰」 ,南曰「豐濟」 ,北曰「望闕」 ,各建城樓。東、北、西三面為壕,西南延帶溪水,窩鋪十有二間。二十八年,本府推官陳信署縣重修,同知龍遂為之記。嘉靖季,有饒寇之變。四十四年,知縣林挺春撤舊甃垛,移築於大帽山之麓,離舊城里許,垣週五百四十丈,但新營拓落,民居不適。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乃移建於元故址。廣六百二十七丈有奇,高二丈四尺有奇,敵樓一十四座,窩鋪一十二間,女牆逾千,敵樓四、門四,以通往來。另築水關以洩漲潦。門東曰「惠德」 ,南曰「保極」 ,西曰「和義」 ,北曰「禔福」 ,仍濬壕環衛其城。

皇清因之。順治十二年,為「海寇」所墮。十三年,知縣鄭

宰奉命仍前址築之,名門東曰「環珠」 ,西曰「臥龍」 ,南曰「懷來」 ,北曰「玉映。」

長泰縣城池 ,舊惟土牆,圍二百五十三丈,高一丈。宋紹定間,寇至,如入無人之境。端平中,縣令鄭師申增築土城,為四門:東曰「武勝」 ,西曰「順成」 ,南曰「登科」 ,北曰「良岡。」 元至正間,主簿陳文積廣其基一千三百餘丈。至明,砌以石,建樓櫓鑿壕,歲久而壞。正德十年,知縣趙珮列木柵以補其缺。十三年,知縣朱絃拓而大之,凡築城九百九十一丈,瀕溪者高一丈五尺,負山者一丈三尺。鑿山為壕,馬道窩鋪悉備。後雉堞窩鋪傾壞,知縣陳塘、王用文相繼修理。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張傑夫議增城垣,未果。至三十五年,知縣蕭廷宣增高三尺,各砌以石,改建四門樓,易舊扁。東曰「賓陽」 ,西曰「旺金」 ,南曰「迎薰」 ,北曰「閱武」 ,及增置窩鋪一十七座,敵樓一十六座。西南門外為通濟、接武二石橋。己未,全城之功,實賴早計。萬曆甲戌,雨水暴漲,東門樓及東南城一帶壞,令張應丁修之。壬午,積水城壞,令方應時修。辛卯復壞,令蔣良鼎修。庚寅,颶風大作。癸卯,又風,敵樓鋪垛盡壞,令管橘復修。以西郊地勢衍曠,樓鋪尚缺,乃建樓一座,高可瞭遠,扁曰「金湯永固」 ,有記。

皇清順治十二年,「海寇」墮之,撤城石堆東溪水次,欲

運之廈門旱,水淺,舟不得行。大師至,以舊石依故址築焉,城復完。

漳平縣城池 ,初無城,弘治辛亥,流賊溫文進亂,乃立木柵為守,後久廢。正德元年知縣吳照,四年知縣洪淳,相繼重立。九年,知縣徐鳳岐奏准分巡僉事胡璉、知府陳洪謨議成,始動官錢,聚磚石包砌。鳳岐畢其事,民賴以安。週圍六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為門四:東曰迎恩,南曰朝陽,西曰偃武,北曰拱辰。各豎城樓,為水門三,窩鋪九。東西疏渠,南北臨溪澗,積久傾圮。嘉靖十年,知縣陳世俊修。二十三年,知縣桂懋實修。二十六年,傾圮尤甚。署縣漳浦主簿朱召重修之。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鄭琬重建窩鋪。十九年,大水浸

《漬陴》隍東北一隅崩頹數十雉,已而西南隅亦倒塌,知縣查繼純以次修葺。

平和縣城池 ,始於正德十四年署印漳平知縣徐鳳岐建,高「一丈八尺。內城五百六十三丈四尺,外城五百九十六丈二尺。城列四門,門之上各為敵樓,設水門二,旁列窩鋪二十,雉堞計一千二百八十四。」 後四門壞,知縣謝明德重修。萬曆三年,知縣楊守一以縣東門在東北隅,橫衝縣署,乃改東門於正東街,仍塞水門,復開小水門,於東門舊址偏右,增城垣高四尺,共為二丈二尺,其窩鋪倒塌無存。二十五年,知縣伍匡世修復六處。三十九年,知縣李一鳳重修,添建二處,共八處。崇禎三年,知縣袁國衡重建窩鋪二十四處。六年,知縣王立準重建「《四城門》樓。」

皇清順治六年,署縣事孫之翰、駐防張光榮增修雉。

堞窩鋪數處。十二年海亂,拆毀。十三年五月,知縣劉一蛟仍前址築之,五旬報竣;表其門:東曰「朝天」 、南曰「迎薰」 、西曰「挹爽」 、北曰「拱極」 、云

詔安縣城池 ,在宋為南詔場,又為沿邊巡檢寨。元至正甲午,右丞羅良命屯營陳君用砌築石城六百四十五丈,高一丈二尺,東臨溪,西、南、北依山,鑿乾壕而已。明初,置為把截所,尋罷。正統十四年,鄧寇猖獗,漳寇乘之,攻圍八閱月,耆老許尚端、涂膺等與眾力禦之。既而潮兵至,城賴以全。弘治十七年設南詔守禦千戶所,始拓城西偏而廣之,砌以石,圍一千三百六十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