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渡夫二名

溪口渡   ,坂仔渡   ,銅鼓溪渡,雙溪渡   ,平和渡   ,赤石巖渡,西門溪渡  ,蘆溪渡   ,黃田溪渡,西林渡   ,長冨村溪渡,《詔安縣》。

通廣橋 在縣治北二里,遺址尚存。嘉靖間,令李尚理改造於縣之東門溪,尋廢。

東門石橋 即《萬曆志》所謂東溪橋也,在縣東門外。溪闊七十丈,橋木楯二十九,廣七尺,兩岸石墩各一。明嘉靖間,知縣李尚理建。隆慶間,知縣陳素蘊重造,題曰「通濟橋。」 萬曆丙申,鄉紳沈鈇與知縣夏宏捐貲,改建石橋於溪雅路之下,以通南門大路。薛士彥為記。

洋尾橋 在縣東五里,即廣南橋。舊設渡,而沿邊泥濘數丈,行者病焉。明萬曆七年,知縣鄧于蕃建石橋百餘丈,為楯四十。林偕春「記。」 後知縣夏宏、通判俞咨益重修之。

平寨橋 在縣治南五里,舊設渡。明萬曆溪南社砌石橋。

龍車橋 在縣治北五里。南詔舊大橋。宋為普濟橋。歲久圮壞,邑人沈鈇捐金重修,覆以亭,扁曰「丹詔古道。」

安濟橋 在塘東溪,去縣治西十五里。明嘉靖間,鄉人砌石橋二十餘丈。

大陂橋 在縣東四十里。明嘉靖間,知縣廖暹架木為橋。至萬曆間,知縣鄧于蕃檄眾建石橋,名曰「永濟橋。」

磨西橋 一名「貓獅橋」 ,去縣治六十里,詔安、漳浦在此分界。昔廢,進士張天維、生員方學禎、吳山等共捐貲,復修砌石橋,往來便之。

橫嶺渡 去縣南五里。元林仲安捐租十餘石,阮氏捐租三石五斗。募操舟以通往來。明崇禎八年,鄉人江左偉以兩邊水淺,江岸泥濘,浚泥聚石砌之。

平寨渡   、洋尾渡 以上二渡今有橋。洋林渡 在懸鍾,水急而險,稍風不可渡。《港口渡   》、海月渡 俱在四都。

磁窯渡 在五都附近。居民渡江耕種,至冬月樵採多人。午後競渡,草高風動,波濤洶湧。「中渡 」 :在五都。

「前吳」 渡 在五都懸鍾必經此,風高甚險。長沙尾渡 ,四、五都之界。縣治去五都八十里,一日乃至,人利此渡為捷。但海上時有刦掠,明崇禎八年,海賊刦渡,殺渡工,四方行人多斃刀斧,屍投水,水面盡赤。後別艄工仍將此舟為渡。至明年八月,應被劫之日,白晝風濤,舟為蕩碎。其渡工多為賊囮,人尤當慎焉。一名「松柏門渡」 、懸鍾南澳渡 對面相望,順風一帆可至,逆風則不可行。

江頭渡 由𤲞安至江頭四十里可至雲霄。嶼頭渡 :在東坑後澳。

古港渡 在五都,可至六都。

北門渡 在北門溪。邑紳沈起津刱渡舟渡工各二,每年費三十金。渡東西沈溪、東磁竈等十餘村,往來甚多,尚須酌量官給工食,為長久計。懸鍾渡 在石橋下。學設。一在舊市。明邑紳沈起津設。

港頭三清觀前岸,附 《閩、廣通衢》。岸通海潮。春夏大水,遇潮湧,泥濘陷沒,行人苦之。明天啟間,鄉紳沈鈇請於縣令周政孚,築路闊一丈餘,高九尺,立觀其上,行人免病涉。中丞周起元為之記。歲月久,必有水漲崩壞,繼此而修,存乎其人耳。

海澄縣

月溪橋 在縣西門外。原接九都城東門,俗呼「舊橋。」 初為石梁,左右居民架屋貿易其上。正德丙子,燬於寇,乃懸棧以濟。嘉靖間,汀州通判張元龍奉檄駐安邊館,修砌完好,邑人陳令「記。」 萬曆間,火,燬石梁,折旋修之。

皇清順治四年,因亂復燬。康熙二十九年,知縣胡鼎

修砌。四十五年,知縣陳世儀易以石,翼以石欄。溪頭橋 在南門外,康熙五年水師提督施琅建。

新橋 介八、九二都之間,萬曆初建。初為浮橋,繼砌以石。天啟間,寇焚港口,城外市肆延燒橋石,折三板。

皇清順治四年,更燬懸棧濟焉。康熙四十五年,知縣

陳世儀易以「石」 ,翼以「石欄。」

雲水橋 俗呼「黃水橋。」

洪嶼橋 以上二橋俱在太保圳中,遭寇燬,《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