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縣江藻建。

舊社學 共二十所後山巷下井巷武安坊、平寨、水南、大池、湖洋、上坪、銅缽、蔣武、船巷、冢皞、雁石、蘇邦、胡營、溫潭、橫坑、西坑、陳坑、「松洋」 ,以上有廢莫考者。

龍巖書院 在龍巖洞前。知縣胡景華、湯相相繼修治,即朱文公舊祠,後改為「文信公祠」 ,今廢。文峰書院 在下井巷。明正統間,邑人蘇德常建,今圮。

石埭書院 在義勇廟右,為知縣湯相建,因復任固辭,立為書院,與諸生講業。後祀湯像與韋濟。今江藻名為「永思祠。」

仰止書院 在朱文公祠左。明萬曆十五年設,今圮。

黃巖書院 在城西北隅,即黃巖廟。兩翼皆士子讀書之處。

《新羅》書院 :原府館,知縣楊開泰改為「瀛龍書院」 ,後燬。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江藻建為「新羅書院。」 士民感其德,立像祠之。

學田 在龍門里、上坪等處。舊為豪家所侵。明正統甲子,司訓張旭、僉事陳祚查復之。計得田一百二十畝有奇,歲收粟六十斛。因苗米寄在適中陳、林、謝三戶,歲久復為豪佔,今歷年止納銀九兩九錢。近有文,暫撥湊給廩生。貧士有立碑在明倫堂甚詳,形圖俱在碑陰。

長泰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紹興三年,主簿張牧始建學。淳熙間,改縣西南。嘉定間,改縣東南。紹定六年,縣丞葉惟寅白於縣令陳淳,作新學於今所,建大成殿及尊道堂。堂東西為四齋,經籍、祭器各有庫。鑿泮池,瀦水駕石為橋。淳祐間,縣令趙與坦為記。明洪武二十九年,建大成樓於殿南。正統十年,僉事陳祚修建一新。成化十六年,知府姜諒因知縣劉鐸之請,規措財用,修葺明倫堂、東西齋、膳堂、大成樓,建「興文祠及祭器庫。於大成樓之東,建教官廨二所於明倫堂之東西。又買民地,增建號房一十間,修泮池石橋,重建櫺星門」 ,易以石柱,闢學門及路。嘉靖四年,推官黃直毀淫祠,建大成殿於左。前為兩廡,為戟門,為櫺星門,建明倫堂於右。前為兩齋,為儀門,為泮池,為大門,庫房在兩廡之上。省牲所在戟門之東。儀門西南為教諭廨,大門外之南為訓導廨。東豎碑亭。十二年,知縣陳塘於殿後建「啟聖祠」 、「敬一亭。」 二十八年,知縣王用文修兩齋及垣庭,增置器具。三十一年,知縣張傑夫廢省牲所為名宦祠,即明倫堂西立鄉賢祠。三十七年,令蕭廷宣更置名宦鄉賢祠於啟聖祠左右。萬曆間

文廟圮壞,令張應丁、方應時相繼修葺。十七年、庚

寅颶風飄殿寢衙齋傾圮。二十八年,令管橘申請院道捐俸,倡紳矜輸助,計直四百餘緡,修建殿廡堂門,壯麗如昔。崇禎癸未災,俱成灰燼。

皇清順治己丑,知縣柴允欽與紳衿各斂資「興建費。」

「踰千金,而堂構僅完,丹雘未施,明倫堂尚留有待焉。」 康熙癸亥,教諭何龍文自捐全俸,知縣員養純、邑紳葉先登暨孝廉諸生各題捐有差。總督姚啟聖發銀五十兩助役,工未半而龍文遷去員令,掛吏,議遂中輟。是秋知縣王玨接任,發縣倉餘米三百石為修學費。甲子春,教諭張鴻逵至,力任其事。是年明倫堂告成。泰至是而廟學始全焉。

義學 在文公祠後。康熙四十五年,知縣何模設。

舊社學 在坊共四所:東街一,聯魁坊一,和平坊一、大夫坊一,今俱廢。人和里社學四所,一在錦江社,猶存。一在張山社者廢。餘俱無考。又欽化里社學四所,一在五通社,一在水陂社,一在京原社,一在古溪社,俱廢。方成里社學三所,俱無考。恭順里社學二所,一在山重名龍興,一在胡坂、小坂尾。彰信里社學四所,俱無考。石銘里社學四所,一在下洋山洋中,餘俱無考。旌孝里社學,一在蕭宅,今為庵寺。餘無考。善化里社學四所,一在林泉村,餘無考。

泰亨書院 在縣南登科山之東。洪武三十五年教諭章參建。中堂祀朱文公,以高登、陳淳配。前為齋舍,邑人黃文史為之《記》。成化十八年,知縣劉鐸重修。弘治元年,知縣洪福重修。嘉靖四年,推官黃直更建。內為文公祠,外為講堂。龍津書院 在縣治東。洪武三十一年教諭章參建,今廢。

狀元書院 在登科山之西。舊在縣南,山前有水塘,正德六年,提學副使楊子器命知縣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