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7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厚一丈,女牆一千六百九十二丈,增立小西門。嘉靖三十七年,倭報急,令李尚德請撤,而高厚之工未畢,倭至明年陷。其冬,令盧仲佃力修之,增小北門。次年工畢,倭大至,不得犯而去。萬曆九年七月,大水夜至,全城漂沒,死者數千,城盡圮。當道議遷,城令汪美不可,乃修舊城之南而展其東,計周共八百五十丈有奇,高一丈四尺,築西門壩高一丈八尺以遏水。萬曆二十七年,令陸以載謂東城鶴山高逼,不利防守,改仍舊寧德縣。

寧德縣城池 ,自偽閩陞感德場,置縣城於白鶴山之陽,築土城,置四門:東曰崇仁,西曰和義,南曰「德化」 ,北曰「朝天」 ,久傾圮。宋時環以木柵。明正德初,令高應累以甎,開五門:東曰「跨鼇」 ,西曰「憩亭」 ,南曰「清晏」 ,北曰「朝天」 ,增小東門曰「登瀛。」 嘉靖四十年,倭攻燬,城陷。四十二年,令林時芳一新之,為門四:東曰鎮靜,西曰崇順,南曰永寧,北曰「遵化。」 周圍五百九十二丈,高二丈五尺,其廣六尺。

福寧州關梁考        州志

本州

東關 在東門外,建善寺前。

「西關 」 在西門外教場左。

西城關隘 在涵口巷南。

金波橋 在州治西二百步。宋嘉定十六年,縣令楊志建。

迎春橋 在東門外,每歲迎眷由此,即「釣橋。」 彩虹橋 在東門外,久廢。

歐公橋 在東門一里塔頭。

喫緊橋 在城東南隅。明正德十年,知州歐陽嵩建。旁有石欄,下設閘,以障河流。沿河四橋,惟此「據龍首」 尤為切要。久廢。

駟馬橋 在州治東三里。惟一梁歐陽嵩建,下設板閘。

通濟橋 在南門外

附鳳橋 在西門,久廢。

通津橋 在西門外,俗名「夫人橋。」 今在忠勇節孝祠之右。

阮當橋 在一都。州人阮當建。

金臺橋 知州歐陽嵩引赤岸湖繞入城外,命耆民陳得賢建,高二丈,闊一丈八尺,下設閘板,以時啟閉。

朝天橋 在南門外。宋嘉熙間,進士許晟募建,今廢。

楊家溪橋 在五六都。天順四年,里人林建藍溪橋 在十一都,唐乾符三年建。

赤溪橋 在十都、八都,東西為界。

石湖橋 在十七都三叉港。水自員覺寺流出,橋下到水頭。里多溪,有王氏號仙源者,造三十六橋,皆石。及沒,里人有「三十六橋風雨夜,幾多詩句在人間」 之句。今皆莫詳所在,惟存此橋。成化十六年,里人高宏重建,瓦屋九間。

八斗坵橋 :里人姚宏建。

乘駟橋 以居人及第名,原係西門城基旁箭坑橋 ,萬曆三十七年水崩。

羅湖橋 在二十二都

太平橋 在二十七都。長五丈,闊一丈。

楮溪橋 在石梁。長十丈,闊一丈,有亭。鄭宗遠造。

樓坪橋 在三十都,木梁十三間。

載俶橋 在三十四都。歲久石址傾圮,鄉人募緣重建,俗呼「新橋。」 其下舊通潮。

黃岡橋 弘治四年,州人林文盛建。今換為「石梁。」

龍溪橋 在三十八九都。嘉靖九年,丘仲落等建。

安民橋 在四十都。宋政和元年,鄉人楊師隆募緣建。

登仙橋 在四十八都。長三丈,闊一丈,以石為之。其水自藍峰,舊名「藍溪橋。」 俗傳陀羅仙飛昇於此。

漈溪橋 在大金山兩崖間,石激流迅。元至元五年,寶岩僧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