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7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陳普生有《鷓鴣,繞屋之祥》。

三縣寨 在三都。宋初置於三嶼。元豐初,徙蛇崎山。其水界福寧、福安地,故名。

寧川驛 在縣簿廳。宋紹興二十八年設,後廢。飛泉驛 在二都。宋紹興七年設。元祐八年徙焦門頰。紹興三十年以風濤險惡罷廢。

誠齋 在五都漳灣鞍峰山右,宋阮大成建,有敷教,分十齋。

東青書院 在二十五都,宋姚、周二姓建。有六齋,初名「學古齋」 ,紹定元年易扁。

海山奇觀樓 在一都西山。

養賢堂 按《縣志》:「在明倫堂後,為師生會膳之所。洪武五年,知縣王溥建,三十三年燬,知縣關可誠重建。天順四年,御史顧懷同、古永昌重建。正德三年戊辰燬。六年,知縣熊翀鼎建。嘉靖四十年倭燬。」

尊經閣 按《縣志》:「宋時有御書閣,紹定五年,縣丞周顧行建,後廢。宣德四年,御史張鐸、知縣張初重建於學山之東,正德戊辰燬。嘉靖四年,縣丞李詔捐俸重建,在養賢堂後學山之巔,改名尊經閣。十三年燬。」

觀瀾亭 按《縣志》:「初在南門外,俯瞰魚塘。宣德四年,御史張鐸徙學儀門之東,泮池之上。嘉靖辛酉燬於倭。」 今之啟聖祠,即亭之故址也。敬一箴亭 始在。

文廟儀門之右。嘉靖十一年、移建於養賢堂後之

山坡辛酉燬

騰蛟起鳳樓 即龍門樓也。在儒學東南,跨溪,初名「下水關」 ,又名「南城關。」 關上起樓,乃名「龍樓。」 嘉靖三年,縣丞李詔建,辛酉倭燬。

狀元亭 按《縣志》:「在龍首境廠心廟前。宋余復乞靈於廟,神許以大魁天下,後果狀元及第,乃建亭以表之。」

石壁亭 按《縣志》「在二十二都,正統四年道士陳虛中建,教諭戴福海有詩。」

河泊所 按《縣志》,「在縣城直街正西,原係稅課務,洪武元年開設,未幾裁革。景泰三年,乃設河泊官以管魚課,改務為河泊所。嘉靖十年,以魚課不多,屬縣帶徵,省其官所地,售陳、徐二家。」 不欺堂 按《縣志》,「在縣堂東。」

五鳳樓 按《縣志》「在一都碧山下,宋建。」

振華樓 按《縣志》:「在朝天門內,來往官使迎餞於此。淳祐五年,縣令趙希岳重修。」

超覽亭 按《縣志》「在一都靈溪寺西,宋建,舊名清輝。嘉熙中,縣令聶世美改今名。淳祐十二年,縣令徐夢發重建。」

驂鸞亭 按《縣志》「在白鶴嶺旁。」

跨鶴亭 在「驂鸞」 之下。右二亭宋嘉定間,署丞黃克寬建。

御風亭 在驂鸞之下。淳熙間,縣令鄧仲椅建。青竹神冢 ,按《縣志》,「在青竹洋山,相傳黃岳之祖地也。今謂之王墓,榛荊不生,人或鋤之,必有怪異。」

仙人墓 按《縣志》:「在白鶴鼻之右,有一小山,俗呼為崙。有古冢,相傳為仙人墓。」

金仙塔 按《縣志》,在碧山北一里許。山下有寺,後寺燬塔存,歲久鄉人拆卸,今止存一層。登龍石 按《縣志》,弘治十年水漲,四都金溪山墩崩去半,中有兩石相合,摧流其一,更一尚存,中刻二字曰「登龍字,徑方五寸。」

鄭鄉校 按《縣志》「在九都福首羅山,宋鄭氏建,中為殿,分十二齋。」

宋慶元君子林仲麟宅 在梅溪。

先儒陳普宅 在石堂

提刑鄭南宅

進士鄭昌齡宅 俱在雙薦峰下。

元先儒韓信,同宅 在中村。

明少保林莊敏聰宅 在埔源。

墳墓附

本州

唐刺史林嵩墓 在「峨村。」

宋中奉大夫林湜墓 在溫、處間賢沙里。大府丞張叔振墓 ,在建善寺龍山。

先儒黃幹墓 在四十一都。

進士靖節鄭君老墓 積石鳳山。

先儒林維屏墓 在「地藏寺後。」

進士林天書墓 在職田。

先儒楊楫墓 在草堂山。

朝議大夫丘允墓 在馬鞍山龍壽岡。

武狀元黃文仲墓 在松嶠寺後。

博士黃錧墓 在四十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