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7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一卷目錄

 湖廣總部彙考一

  湖廣建置沿革考

  湖廣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湖廣星野考

  湖廣封建考

  湖廣戶口考

  湖廣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十一卷

湖廣總部彙考一

湖廣建置沿革考       通志

《禹貢》荊州之域,商奄九有,始言荊楚。周文三分有二,視江、漢為周。南武受命成周,更職方東南曰揚,兼得楚與南越之交波溠為豫,又屬漢東。秦韓之分,荊居正南,而以衡表山,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自春秋垂戰國。楚延袤六千里而遙,西黔中、巫郡,東夏州、海陽,南洞庭、蒼梧,北陘塞、郇陽、迨。秦併郡縣,始為南郡。南陽、黔中、長沙屬古荊州,而揚則九江,豫則南陽之東北二境與南郡之北境參隸焉。楚漢析楚為四羽,自王西楚、丁、彭、徐,而番君、吳芮王衡山,都邾;英布王九江,共敖都江陵。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稱「三楚。」 郢之後徙壽春,亦稱郢。楚。越初滅吳,得江、淮以北。而楚後滅越,兼有吳、越境,故為越楚。漢高蹙秦,誅楚,郡國雜治,王黥布于六、吳芮于臨湘,尋立劉賈為荊王,後以其地封。漢武帝置十三州,荊及揚、豫各相繫屬。更詔西南置郡,兼制牂、牁五溪。光武因舊,併省縣道。侯國增損無常,而荊則理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長沙、零陵七郡,其豫、揚稍屬焉。三國屬漢,始領七郡,旋屬孫吳。魏守沔口,及于宣城。吳始都鄂,後據江南,不過荊、郢。荊理南郡,郢理江夏,以建平、西陵、樂都、南郡、巴丘、夏口、武昌命為重鎮,尋得沔口、邾城屬。漢以後,荊州並建。魏以南陽名荊,吳以江陵名荊。西晉平吳,分置州郡十九。于荊,則江夏、南郡、襄陽、南陽、順陽、乂陽、新武、魏興、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武昌、安城。于豫則弋陽、更益、西陽、竟陵。東晉自元帝至成帝,退屯穀城,淮漢而北,悉陷苻堅,堅敗再復。其後荊河大司陷于姚興,梁益陷於譙縱,進兵屯戍,不越襄、漢,而鎮守之地止於上明、江陵、夏口、「武昌、義熙,移宋,荊理南郡,郢理江夏,湘理臨湘,雍理襄陽,司理義陽。」 後魏南侵,全沒西境,蕭齊奄有元永、沔北諸郡,東昏時,相繼淪沒。梁大通間,平淮、漢中亦復。景平而後,江北陷齊,漢、蜀沒魏,而雍、溠及戍夏口、真陽,乃其重鎮。梁亡,察立江陵南陳,境限長江,迄於大建,盡屬高齊。齊亡入周,迎隋之師,乃遣戍守狼尾、公安、長林、安蜀,以至巴陵,並為靡解。拓拔南征,遂臨瓜步,長淮而北皆屬焉。孝文渡沔,乃及樊城。宣武、元英破收義陽,至孝武,遂分東西。高歡據有河北,襄、汝迨陳師侵軼,亡其南境,制置無聞。宇文後平江陵,西迄于江東,南盡于長沙。隋廓定江表,始析中省,分部刺史州郡。後蕭銑起于江陵,武徹起于桂陽。唐開元設十五道採訪使,始以山南東道理襄陽,轄江陵等九郡;江南西道領長沙等八郡;黔中道領黔中等十三郡。安陸、義陽分屬淮南道,連山分屬嶺南道。方鎮以後,各置為軍。朱溫南有荊、吳,馬殷稱王於湘南,高季興節度荊南。其後高氏僅保江陵,馬氏居湖南,兼理潭、鼎。石晉自江而南二十一州為南;唐;自湖南北十州為楚,而荊、歸、峽三州為南;平時則改建不常,以江為界。宋興師,克荊,平湖、湘。太宗相繼混一,初分二十三路。太平興國,分為江南、淮南。咸平時,分為荊湖南北路。宣和二年,改岳州為岳陽軍。崇寧三年,改靖州,《鼎》升常德府,安升德安府,沅曰潭陽。餘沿唐舊。而思、黔、施、播諸州,則隸蜀之夔路;興國軍隸江西路。建炎、京西南路暨襄陽府皆屬金,惟存襄、均、隨、棗陽、光化五郡,而荊湖南北二路,則仍宋版。後岳飛復襄陽,迄宋亡。元代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及江南湖北道,又置荊湖北道及山南江北道,湖南道,司嶺北湖南道,升改州路,亦無常名。明初,行省。尋更「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領府十三:武昌、黃州、荊州、常德、永州、寶慶、辰州、長沙、衡州、襄陽、岳州、漢陽、德安州四。安陸、沔陽、郴、靖。置都指揮使司,領衛二十八。武昌、武昌、左黃州、蘄州、施州、岳州、長沙、茶陵、寶慶、衡州、永州、辰州、沅州、平溪、清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