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7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西南至貴州黎平府界一千四百六十五里。東西廣一千六百四十七里,南北袤一千九百四十七里。

形勝附

《周禮》職方氏:「荊居正南。」

《國策》:蘇秦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伯王之資也。」

《史記》: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南楚也。是稱「三楚。」

《孔安國》「北距荊山,南及衡山。」

《爾雅》:「漢南為荊州。」

舊《志》:「荊為九州之土,最稱閎衍,包絡聯貫,神禹之跡遍焉。」

湖廣星野考         通志

《天文》鶉尾曰鳥帑也。裨竈謂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是也。鳥尾曰帑,鶉尾之為楚分野固已。遷、固世掌天文,其言曰:「楚,翼、軫之分野也。」則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皆楚分。自唐一行有《北紀》、南紀之分,其間為邢、趙,為荊、楚,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所終始,而分野又可知矣。故由漢水之陰,趨均州光化、穀城、棗陽,折而隨州,抵應山,於漢為南陽郡。淮源桐柏,控荊、豫之交也,接張十七度,終入翼凡六度,故《漢志》曰:「張、周分也。」亦為楚。自襄陽、宜城、南漳,歷荊州、安陸二府,西盡三峽,東盡竟陵,析以岳之華容東境,皆古南郡地。凡入翼十度,沿漢川、漢陽,逾武昌,泛樊口,入黃州,括二郡全境以至德安之安陸、雲夢、應城、孝感,其地為江夏郡。入《翼》十二度,由興國以南,蘄州以北,濱彭蠡、廬江,於域為揚州、吳楚之境。其星為斗牛。蓋《翼》十二度終,而斗之十度始入焉。負五嶺而郡為桂陽,則今之郴也。而衡之耒陽、常寧,與夫藍山、臨武,領於桂陽之州,入軫六度武陵,則今之常德也。奄及辰、沅,挈領諸邑,越華容西境,至澧州石門、慈利、安鄉,極於靖之轄縣,旁引永順、保靖、宣慰諸司,皆武陵入軫十度之野。其十一度為零陵,則永州之轄治也,而城步、武岡達於新寧,附以長沙之湘鄉皆屬焉。軫四星,其次中小者名長沙,而長沙入軫十六度。今考鄉、湘屬古零陵,餘州縣十有一。北抵岳州之巴陵,以及臨湘、平江;南袤之衡陽、衡山。縣安仁迤而西南,得寶慶之邵陽、新化,皆古長沙地,為軫之終度焉。其西北介雍州,則鄖陽七縣故漢中郡。古為梁、庸、商、麋諸國,是秦楚之隅。其星:東井、輿鬼,終柳六度,接于鶉火。從施州上瞿塘,以盡忠州諸衛。其地跨梁、益,屬巴郡。舊法參七度,新法觜四度。星蜀而地楚,為餘分云。

躔次

《星經》曰:「翼二十二星,凡十九度;軫四星,凡十七度。」 蔡邕《月令章句》曰:「起張十二度,至軫六度,為荊州。」 費直說《周易》曰:「起張十三度。」 魏陳卓《郡國躔次》曰:「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野,屬荊州。」 皇甫謐《帝王世紀》曰:「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已,謂之大荒落;于律為彝,則斗建」 在申,今楚分野。《晉書》曰:「翼、軫楚,荊州。南陽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軫十一度。桂陽入軫六度。武陵入軫十度。長沙入軫十六度。」 邢昺《疏》曰:「已為鶉尾。初張十八度,終軫十一度。」 國星。

《春秋緯》云:「自大別以東,至雷澤,九江,荊州,屬衡星。」 《星經》云:「玉衡星主荊州,嘗以五卯日候之。」 《廣雅》云:「荊屬衡星。」 《宋天文志》云:「北斗第二星曰璇,其分為楚。」 張衡云:「五車星在畢宿北,五帝座也。東南中一星曰司空,主鎮星,楚分荊州。」 《宋天文志》云:「十二國十六星,在牛女南,近九坎。其魏西一星曰楚。」 《春秋元命苞》云:「軫星散為荊州,分為楚國。」 《宋天文志》云:「天巿垣西藩十一星,南一曰魏,二曰楚。」 《唐書》云:「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維外者,鶉尾也。」 《史記》云:「以其宿命國,是正四時。仲夏出郊東井、輿鬼、柳東七舍為楚。」 《宋天文志》云:「太微垣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其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上星曰兗豫,下星主荊揚。」 《周禮》鄭註: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封域,皆有分星。鄭註曰:鶉尾,楚也。《舊唐書》云:翼,鶉尾之次已。初起張十五度,中翼十二度,終軫九度,其分野自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