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埠門以歸。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 樂丘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 於此。」既歸,立恭曰:「是遊宜有記,屬未暇也。」是冬,隱溪 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 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 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 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遊屢矣,而樂無加乎此, 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嗚呼!人生聚散靡 常,異時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讀此文,存歿離合之 感,其能巳於中耶?《既遊》之明年八月戊子記。

《石梘陂記》
張賓

崇陽之南,有陂曰「石梘」,灌田萬餘畝,其流廣而源長, 其田美而多稼,雖甚旱之年,較他田差少獲,民賴以 生。世遠人不知始創之年代,舊有斷碑,剝落劘滅,莫 審其詳。按其《大略》云:「後唐長興二年,知縣陳公修陂, 以木為之,而不逾數年,木朽陂壞。厥後間廢迭興,亦 有之矣。趙宋南渡後,廢甚,民大以為難。寶慶二年,監 鄂州鹽稅攝縣事劉煥,始命士人張孝林董其役,以 石代木,然後堅完,陂得不廢。元末兵燹以來,崇之民 逃難解散,野無煙火,山溪之水,衝嚙無時,田既荒蕪, 而陂則廢瓌極矣。天朝開國敷治,民稍稍自遠還,闢 其田什之二三,無陂水,灌溉,薄旱而稼不收,民甚苦 之。」前官斯邑,欲興,而以其役廣為憚,遂不果作。洪武 十年秋,元侯來牧是邑,因民之暇,興墜起廢,故老以 為言。侯欣然曰:「足民食,增國賦,二者俱在於斯乎?殆 不可緩。」九月乃率耆儒造其地,度其工,民之赴役者 如子之趨父,越三月而功成,累石如削,高丈餘,廣百 步,計日工三萬有奇。於是決通渠,瀉浩渺,汪洋乎千 頃之間,昔之槁者今則濡,昔之潤者今則墊。四方民 大集,歲餘,墾其田什之八,農舍周匝,扶耒執耜者遍 於阡陌之間。厥後禾稼薿薿,含哺鼓腹而樂者幾千 人矣,咸願刻文以識之。雖然,昔之宰邑者,皆畏其難 而不敢為。今侯之成是陂也,初若易而成功速,果安 在哉?要在乎順民心,利民事也。《詩》不云乎:「豈弟君子, 民之」父母。《傳》曰:「民之所好,好之侯其有焉。」《春秋》大有 年,必特筆書之,重民食也。今元侯興百世之利,而民 不失有年之望,又書法之不可缺者,予故為之記。侯 姓元,名俊,字世臨,河南人。後之君子,觀其所尚,足以 知其人云。時洪武十一年歲在戊午冬十月,縣文學 修江張賓記。

《楚觀樓記》
李東陽

武昌譙樓在楚王府後,布政司前數十武鵠山之上, 宋元以來故址尚在,背陰面陽,得地之勝。洪武初既 建,以藩議弗協,未久而廢,歷百餘年莫有復者。弘治 己未,布政司徐公源、朱公瓚謂「鐘鼓無節,則無以警 眾出令」,乃請於今王圖復其舊,規制甚偉。及徐公擢 去,今布政韓公鎬踵而成之,撫按諸君實主其議。知 府某君某以下董其役。會工命徒,不亟不徐,越三年 辛酉某日而畢。賁鼓既設,厥聲孔揚,晨昏早暮之候, 出入作息之節,若令於一人會於一庭,憑闌而眺。南 則武昌諸山,左右環列,藩府雄峙,廛闠分布。右則大 江西來,沃野長袤。殿庭館宇,隱約於遙空遠漢間。韓 公乃名其樓曰《楚觀》。落成而燕有在坐者,舉琖而問 曰:「樓之作,凡為鼓設也。軍法以金鼓為耳,旌旗為目。 彼鐘與鼓者,皆耳之事也,而以觀名,無乃弗類乎?」公 曰:「古之樓以譙名者,取嶕嶢之義,以其高也。後乃寘 鐘鼓以為警備。然其為制,則非特尚耳,而目之義存 焉。蓋耳目之所在,必虛空洞徹,四達不蔽,而後能使 卑陋湫隘之區,阨塞」掩蔽之處,無乎弗聞,否雖鏗鍧 鏜鞳,日相尋而不絕,其有聞焉者寡矣。唐虞所謂明 目達聰聰者,蓋不可以偏廢。故自漢京置鼓於樓,以 備警盜。齊之李崇、宋之張希顏,皆以善政載在《國史》。 唐之李磎、韋慶,復為樓著記,《詞場文苑》,亦侈言之。逮 今後世,自京師以及天下,未有能廢焉者。且鼓之為 器,本樂之類也,顧名同而用異,用之樓者,非直以節 出入、閑內外,所以號令政事皆於此乎?助斯樓也,固 政之不可闕者乎?今夫連山大江,曠野廣谷,禽魚草 樹,風雲月霧,形狀百出,几席而得之目睫,固荊楚之 大觀,聲之發於此者,必能超塵壒而出煙霄,凡有耳 者,皆得之以為提撕振厲之地,蓋一舉而「二義關焉。 若任耳而棄目,非我輩之所為計也。」客乃頷之而去。 退而詢諸湖之人,皆稱韓公為政勤外精內,博觀而 廣聽,蓋欲振一方之治,以紓九重南顧之憂。因指斯 樓而謂曰:「此其一事。」客上京師,謂予亦湖人,則以告 予。予舊與韓公同朝,乃喜其為父兄宗族之福,因憶 曩時經過而未見者,壯公所為。記所由始,寓而歸之, 俾近者刻之堅珉,寘之樓,以告後來。若布政、按察諸 公,皆能贊相先後,以成嘉績,而撫按之風裁,并於是 徵焉。若府縣群屬有司有事斯役者,書之碑後。

《鸚鵡洲賦》
李夢陽

承帝皇之嘉惠兮,荷在陋而明揚。信枯楊而再華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