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9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曲凝聖、守備董朝祿各分《南》

北,修飾裏城,增高數尺。鳳山、「南紀」 二門樓,前毀於賊,亦重建焉。康熙六年,知府楊必達修江岸城腳一十七處,計長七十九丈六尺五寸,高十七丈八尺,寬一十五丈四尺。朝宗樓在郡治東,即朝宗門樓。明洪武甲申,知府程瑞創建。正統十三年,千戶甯福等重建。正德以後,知府孔鳳、千戶朱鳳、陶震重修。嘉靖二十二年,巡按御史褒善重建。萬曆初增修。丁未,漢口大火,延至城外南門,此樓盡燼。知府舒體震重建,規制弘敞,江漢巨觀,僉人看守,每年給工食銀三兩六錢,取諸地租。崇禎十五年,知府王燮元捐資重修。兵火之後,此樓與晴川閣尚存。「南紀樓」 即南紀門樓。明萬曆庚戌,知府舒體震修「鳳山樓」 ,即鳳山門樓,與「南紀樓俱知府程瑞建,嘉靖初知府孔鳳等重修」 二樓俱崇禎十五年知府王燮元重建,後毀於賊,俱於

皇清順治十八年春,重建。舊《志》:「朱御史衣云衣,兒時。」

見朝宗門外,去江岸數十丈,沿岸有短牆,橫亙數丈,迤北迤南一帶有居民深者房二層。父老云:「民居後舊有甃井二,南井在今水閘東北七丈許,井旁有古墓,北井去民居二丈許,嘉靖初淘井,皆斧甎甃砌。井去江又數丈為洗馬口,臨江民居,屋後可馳馬,則前此江岸去城遠,水不為害。今漸圮沒,有逼城腳者。」 前巡按史公已行勘砌,今但修上流在門南者,其下流日就傾危。嗟乎,築城之費,孰愈修岸哉?舊志:郡人王光裕曰,楚自開國以來,武昌為會城,漢陽稱接壤,為右臂,無事則唇齒相依,有事則首尾相應。兩郡對峙在形勝,而設險在城池。弘正間,漢陽南紀門外原有南壇,自江岸至城,計五百餘丈。江中「有大洲,洲上多蘆荻,中有大河套,客舟蟻集,兩岸貿易居民相聚為市,民樂其利,城隍亦賴以鞏固。至嘉靖末年以來,洪水泛漲,江岸崩卸,自城去水不滿丈餘,故今修理江岸為第一義,緩而不講,則崩岸殆盡。城圮可以計日,無城則民將何依?無民是無漢陽會城,右臂一折,則犄角者何?救援者何?一旦有變,武昌不止孤城,且何以戰,何以守?及今修理,工力猶可辦。圮而後修,其費不貲,桑土綢繆,能一日忘之乎?」 按朱公所言者,東門之江岸也;王公所言者,南門之江岸也。二門自弘正以來,去江不啻數十丈,而未三四十年崩卸殆盡。自嘉靖以來,去江止可數丈。水泛之際,甚且逼至城腳,而迄於今日,尚支持百有二十餘年,此非地氣凝結、土石堅縝之故耶?兼以江岸時加修補,支延歲月,固天幸,亦人力也。然其勢迫矣,無更可百年不壞之理。若長城一頹,民居一散,大別、鳳棲之間,一彈丸黑子地,何以為郡邑?何以輔都會?固不容不早計而力圖矣。

漢川縣城 明崇禎九年丙子,知縣孫光祚創建。周圍八百八十丈,約共七里三分門五:南曰繡豸,西南曰歡樂,東曰雲鶴,西曰伏龍,北曰承德。西峙仙山,東翼小別,陽臺踞其後,漢水繞其前。按:縣故無城,嘉靖末年,劇盜崔二、唐四等哨聚曰晝入縣,知縣昌應會率兵力拒,被賊割其耳而去。此後時以築隍為言,莫之應也。及崇禎丙子,張獻忠寇黃麻,陷雲夢,縣令率鄉兵拒之於楊子港,賊始去。意未嘗忘漢川也,號之曰「無城縣。」 乃竭力修築,賊竟不能犯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