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司戶潭 在縣北十里。深不可測。昔有曹司戶者,禱雨於此,遲其應,司戶委身潭中,少頃,甘澤大沛。

滾鍾潭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昔有寺,鍾忽自樓出,滾入於河,所歷處草木皆偃生。

多寶鍾潭 在縣南,深數十尋,方廣丈餘。宋時寺為火所燔,有鍾自巨焰中躍入此潭。

溫泉 ,在縣東南十里,沸甚可浴。其旁舊有振衣亭。晏殊《類要》云:「冬月有素氣如煙,昔有玉女乘車入於此泉。」

馬跑泉 在縣北十里。漢關羽駐兵於此。山無水,士卒渴甚,夜有虎跑哮,馬驚跑,地因而得泉。至今民資灌溉之利。旁有卓刀石尚存。

五泉 在縣西五十里。泉有五穴,湧如鼎沸,灌田甚溥。

新羅泉 在縣北七十里。相傳嘗有新羅僧修行於此。一日語眾欲歸,有神止之。僧言思鄉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湧出,僧嘗之,味同故鄉水。僧又言思故鄉魚,神復指水得魚,魚形皆纖細,色斑目赤,僧遂不復思還。其泉溉田,民甚便之。潮水泉 ,在縣北一百餘里。泉隱於石,一日兩潮,潮則有聲如雷,水即汛濫,俄頃聲息水退。珍珠泉 在大蹟山東,其水沸出如珠,聞人聲,其珠愈大愈多,泉有五穴,湧如沸鼎,人至沸止,既去復沸。

潛江縣

壽寧山 在縣西里許

潛江 在縣內。《爾雅》:「水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潛。」 今潛江、漢水循源而下,經本縣界入大江。潛水 即漢水分流,始入曰蘆洑河,逕縣界東南流為上新口、下新口,入沔陽界。又自排沙渡東流為深江,入沔陽界,南流為恩江,十里許復與潛合,縣令敖鉞所開。

「沱水 」 ,乃江水,自郝穴口溢入,東北逕三湖芝江湖,至縣

蘆洑河 在縣東三十里。漢水分流處。

太平湖 、鄭家湖 俱在縣北。

青陽湖 在縣西

東白湖 、西白湖 、陸家淵湖 俱在縣南。馬市潭 在縣南二里。

沱埠淵 在馬市潭北五里。

南池 、北池 俱在縣東。

高氏隄 在縣境內。相傳五代時高季昌所築。起自縣北祿麻山,至縣南沱埠淵,延亙一百三十里,以障襄、漢之水,民賴焉。

沔陽州

黃蓬山 在州南二百里。其山墳起江湖間,延綿環結。其支山曰香爐山,形似香爐,故名。俗曰望鄉,曰石靈,曰松林,磯,曰烏林。林俗作「陵」 ,與江南赤壁對,即周瑜破曹操處也。圻曰斑竹。統三百餘里,週二十里。前為江,左為菖蒲澥,右為蓬湖。上有魯公、魯㜑城,城外有臺,相傳魯肅屯兵於此。又有靈福觀、崇鳴寺。

三陽洞 在州西二里,東曰朝陽,南曰南陽,北曰水陽,故名「三陽。」

大隱林 、小隱林 《舊志》在州南,蓋楚漁父釣處也。

大江 在州南二百里,其源出岷山。《地志》在蜀郡湔底道西徼外,今成都茂州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今澧州江至此凡受水二十,詳見《水經》過九江,今洞庭凡受水九,故名九江。至於東陵,逕白螺山南,又逕止烏林南,東過茅埠口,又東過竹林灣,又東過新灘、水洪二口,又東北過沌口,沌水入焉。《水經注》:沌水通沔「陽之太白湖,東南通江,曰沌口。又東過漢口,與漢水合。襄河 在州西北,漢之潛也。」 《爾雅》:「漢別出為潛。漢水自安陸東播為蘆洑河,入於潛江。東南至於上新口,逕鯰魚套,逕白㲼口,逕三江口。又自上新播於下新口、逕伯口,復自柳口折於三江口,合流趨於白湖。又自柳口東播於蔞蒿汀,至直步,夏水」 從西夾注之,逕螺子瀆,逕渣潭,東北趨太陽入於襄河。又自渣潭東南逕小陽逕、張家池,逕壩港,入陽名湖,俱匯於白湖,出沌口入江。漢水又自蘆洑播於排沙逕、深江逕剅河逕范溉關,逕栗林逕、麻港,逕南灣,至黃荊口入下帳湖,東匯於白湖。又自范溉南播於劉家渡,入於三江口。又自栗林口播於「蔣家灣」 ,「逕蓮臺」 ,趨太湖口,合「黃荊口。」

漕河 ,自柳口環城西北達於三江口,《方輿勝覽》「宋紹興元年省劄江陵府漕河,晉建武初所鑿,自羅堰口出大漕河,由里社穴、沌口、沔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