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元觀 有二,一在縣南閘口,一在縣西新堤上。

宇寧觀 在縣北三十里,明嘉靖三十四年修。雲霧觀 有二,一在三尖山,一在馬良山。雲臺觀 在縣東聊屈山頂。

元祐宮 在縣南里許,即長壽縣舊址。明嘉靖十九年建。後有三洞閣,高麗輝煌,郢中巨觀。崇禎十六年燬於賊。

皇清順治三年,道人陳真一重修。

武當宮 在縣東七里灣外。久廢。

祖師殿 在縣西河街。順治十五年,漢水泛溢,有祖師木像自北順流至西關外,雖洪波中,龜蛇相隨不離。郡丞林公重修。

真武堂 在縣南,久廢。

大士閣 ,在石城山腰。高峨聳翠,溪水環流。翠屏庵 ,在萬壽山,庠生陳王孫建。

彌勒庵 在縣西岳王廟右,今廢。

天淨庵 在龜山之麓,今廢。

準提庵 在縣西河街

太音庵 在縣西五里漢江東岸,即茶庵。長堤密柳,交映道旁。崇禎六年,居民吳宗周募修,順治十七年重修。

鎮江庵 在縣南鐵牛關。

道斌庵 在縣東百里,今廢。

普濟庵 在縣西石橋外。天啟丙寅年,知縣任𠊨捐建。「廣嗣庵 」 在縣西上河街。

「三教庵 」 ,在北門內,惠太監刱。

水月庵 在縣東七里灣。久廢。

茶庵 在縣南五里堤上。

京山縣

慈化寺 ,在縣南一百里。宋名「天王保福禪院。」 滴水寺 ,在縣東北五里。

太陽寺 在太陽山南。相傳建於唐貞元中,然寺額猶題「長慶」 ,疑長慶間造也。宋敕蘇侍郎監修,巳而物故,留葬寺傍。殿東有大石槽,傳是普庵故物,可不火而炊。今斷寺弘麗,為縣諸寺冠。前代名賢多遊玩而題焉。有咸通六年碑字,磨滅不可考。元末兵燹罕存。洪武中,沙門明慈得運重建。弘治中法安、正德中智秀,相繼修葺。寺側有《娑羅樹》一株,與《觀音巖》者等。

興陽寺 在興陽山,宋名慈光禪院,肇於唐沙門道欽,相傳是文殊遺址。宣德九年,僧炤中重建。嘉靖中僧儒增修。宋沈存中《筆談》云:「郢州漁人擲釣於漢水,至一潭底,舉之極重,得一石,長丈餘,圓直如斷椽,細視之,乃群小蛤,鱗次相比,綢繆鞏固。以物試抉其一端,得一書卷盈尺,乃天寶年所造金剛經,題志甚詳,字」 法奇古,其末云:「醫博士攝比陽縣令朱均施。」 比陽乃唐州屬邑,不知何年墮水中,首尾略無沾漬,為土人李孝源所得。孝源素奉佛,寶藏其書,蛤筒復養之水中,客至欲見,則出以示之。孝源因感經像之勝異,施家財萬餘緡,寫佛經一藏於郢州興陽寺中。

天王寺 在縣東北十四里。相傳肇於唐,燬於元至正中。明景泰己亥,沙門清亮重建。一名「保福禪院。」 宋鐵牛禪師開山,即多寶寺故址。萬曆末再圮,僧真賢、如鑑再修。

紫竹寺 在縣東六十里。明正統五年,僧慧瑩建。

富水寺 即富水廢縣,宋名「賢聖院。」 正統八年,僧普茂重修。

子陵寺 在子陵山南,宋名「淨安禪院。」

蒲圻寺 宋名廣福禪院,在縣西九十里。建於唐貞觀中。元至正九年重建,與蒲騷相望,故名。盤石寺 ,在縣東六十里靈泉山北。宋有二盤石,一名盤石山法濟禪院,一名盤石堰大雲禪院,未知孰是。然《富水郡志》紀晉柏云:「與大雲寺相近」 ,實在縣南三十里,固非今盤石。而《宋圖》中所列盤石與曹武市鄰,正今盤石也。

如意寺 在縣南三十里。元季燬,明正統三年,僧元浦重建。寺居眾山中,饒松石之勝。高伯宗兄弟四人嘗讀書於此寺後峻巖間,鑴曰「高氏講《易》處」 ,後繼而往者甚眾。

芭蕉寺 ,在縣北六十里。宋名「圓寂禪院」 ,在芭蕉山,即新羅僧所居,泉出比目魚者也。

趙橫寺 宋名惠通禪院,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黑龍洞側。宋乾德三年沙門歸柔建,至道二年重修。又《富水郡志》云:「靖康間,郝明據郢,遣其徒沒角牛領兵寇復州,過趙橫山,欲縱火。主僧求見,盛怒,將斬之。以其言貌不凡,遂加敬焉。既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