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天寶以前耆舊傳》。

元妙觀 在城東南,即陳友諒故址。洪武甲辰,改為觀。

靈福觀 在黃蓬村,宋淳熙間建。

僊真觀 在永興村,宋元祐間建。

白雲庵 在旱潭村,元時建。

「無垢庵 」 在江北五岳園前。

貞林庵 ,在七里城,城即復州城漢廣門遺址。慧雲庵 ,在城南黃荊垸,僧元行募建。

廣長社 在上關,天啟年間建。

神壇社 在雲潭村,平地高丈餘,今名「地嶽廟。」 屯甲社 在南門外,逾河,相傳為偽漢陳友諒屯甲處。

景陵縣

乾明寺 在東湖中。明初,指揮李廷琛建。宣德間,知縣楊季安重建。崇禎末,燬於兵。康熙丙午年,署縣事李馨重建。

竹林寺 在縣便河東,成化間楊恬重建。按:竹林寺刱自唐時,明正統間,江西楊士奇之曾孫琚請乩,乩曰:「竹林寺裡鳴鐘鼓,黃獐起處」 開相府後,琚登景泰甲戌第,歷官藩於楚,舟泊景陵便河,夜聞鐘鼓,詢土人,曰:竹林寺也。晨起謁之,鐃吹喧處,黃獐突出。琚因憶昔年乩筆語,欣然構之,留其子恬居焉,因名楊恬。垸遂重建此寺。龍蓋寺 在西湖中洲,明成化丙申,縣令張繼宗重建,中有陸羽茶井。古記即《志》所云覆釜洲也。唐以前久為禪院,相傳晉支公住其中,即唐裴迪詩「不獨支公住」 是也。天寶間,大師積公住寺中,獲嬰兒於洲上育之,即陸羽也。積公化後,圖形其中,因名西塔寺,後改為廣教院。又以寺西有龍蓋山,因名「龍蓋寺。」

觀音寺 在縣東南十八灣。萬曆丙辰,楊宗禹重修。

白龍寺 在五華山

廣惠寺 在縣西北。秦苻堅寇襄陽,朱序母張夫人躬率女丁築城以捍,陰祝曰:「苟城不陷,生靈獲全,願捨景陵田園為佛寺。」 一夕,水暴至,秦兵奔潰,因建院。今廢。

聖臺寺 在縣南三十里。有池,產白蓮,其實圓而黑。又春無蛙鳴。張本潔詩:「白蓮異實原無種,青草同春不叫蛙」 是也。傳為無念禪師遺蹟云。中巾寺 在縣西北巾港市,今廢。

文殊寺 ,在縣東北蒿臺湖東林村,今廢。蒿臺寺 ,在縣東北蒿臺湖。

泗洲寺 在華嚴湖。相傳唐僧皎然尋陸羽至此。

白竹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天啟中,高僧寒碧靜修其中。

普濟寺 ,在縣西青山,傳為破竈墮公道場。龍興寺 ,在縣西南黑流市。

蓮臺寺 在縣東南,寺中有樹連理,柯葉參天。邑人李登少讀書其中,題詩壁間。其子純元跋之,至今稱「二絕。」

雲土寺 在觀海村。一曰「雲杜寺。」

資福寺 在舊隨口市

馬溪寺 在縣西北馬溪河。

湯港寺 在縣西北湯港河。

學禪寺 在建陽村,今廢。

然燈寺 在縣東南淘溪隔岸。唐皇甫曾《送陸羽》詩:「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然燈夜,相思磬一聲。」 或謂寺取然燈者,此也。寺有唐僧皎然碑蹟。

觀音寺 在縣東北,去石堰口不遠。

聖水寺 在邑東北。寺在湖中,非舟不渡。《竹影寺 》在縣西北橫官鋪。

靈濟寺 在縣南上陽河。

東林寺 在縣東北。古名東嶽廟,今稱「三一庵。」 萬曆戊子,吳文企重修。

龍禪寺 ,在縣東北,去柳家河不遠。

白雲寺 ,在縣東。相傳寺有古井,通白龍潭,味如蜜。

桐柏寺 在城北,一名「龍華寺。」

丹臺觀 在城西南隅。相傳劉梓真人煉丹處,故云有丹竈、丹井。今丹竈無跡,惟丹井猶存。飛昇觀 在縣東三里石人汊,昔傳劉梓真人於此飛昇,有飛昇臺,故名焉。舊《志》以臺上有八卦爐,訛稱八卦觀,又傳有煉丹井,亦訛。按八卦觀在縣東南十五里,煉丹井在城內丹臺觀,非此地也。邑教授延鶴移築新觀,庠生吳貴捐田供祀,貢士吳贄築基為閣。

仙真觀 在五華山,成化八年修,正德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