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1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測,相傳有白鹿入水,歲旱禱之輒應,遂封其神龍為 善利公。」

《上下西湖》每遇夜半,煙斜霧橫中,望見小舴艋乘風 掛帆,出沒上下,有時燈火明晃,或隱或見。漁人好事 者疾棹迫視之,已杳不可即矣。又屢聞聲從水出,近 聽猶隱然,遠則轟轟如鼖鼓。土人相傳有神激勃其 間,聞則多水。

《戰國策》「楚有甘魚之口。」鮑氏注疑為濟陽高魚,非也。 按《左氏傳》「次於魚陂。」注云:「竟陵縣城西北有甘魚陂。」 玉泉山有獸,狀如鹿,上下陵谷如飛,每鳴於澗谷則 雨,鳴於岡阜則有高軒過。驗之不爽。

醍醐鳥出黃蓬山,三四月飛而且鳴。提壺盧,沽美酒, 山內有之,山外絕無。

《通志》:「荊門玉泉關將軍廟中有壽亭侯一鈕,其上大 環徑四寸,下連四環,皆系於印上。相傳云,紹興中洞 庭漁者得之,入於潭府,以為關雲長,封漢壽亭侯,此 其故物也,故以藏之廟中。南雄守黃兌見臨川興聖 院僧惠通印,圖形為作記。而復州寶相院又以建炎 二年因伐木於二門大樹下土中深四尺餘得此印。 其環并背俱有文云:『漢建安二十年壽亭侯印。今留 於左藏庫。卲州守黃沃叔啟慶元二年,復買一鈕於 郡人張氏,其文正同口欠五系環耳』。」予以謂皆非真 漢物。且漢壽乃亭名,既以封雲長,不應去漢字,又其 大比他漢印幾倍之。聞嘉興胡仲言亦有其一,侯印 一而己,安得有四?雲長以四年受封,當即刻印,不應 在二十年,尤非也。是特後人為之,以奉廟祭,其數必 多,今流落人間者尚如此也。

滄浪水。《禹貢》「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即屈原 逢漁父處。劉澄之《山水記》云:「在沔口。」按《水經註》,武當 縣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曰滄浪洲,水曰滄浪水,即 今均州地。沔有此水,雖非其故處,然亦滄浪之下流, 豈後概稱之若漢、沔、夏之互名耶?又按《說郛》,滄浪地 名,非水名。蘇子美卜居吳下,前有積水,即吳王僚所 開池,作亭其上,名之「滄浪」,似以為渺瀰之狀,失之矣。 沔之滄浪,亦地名。又《嶧縣志》縣北有滄浪淵,云即孟 子所稱「濯纓處」,尤為失實也。

石城郡二,石城縣六。惟後周所立石城郡,乃今郢州。 其丹陽之石城,見於《漢書》,其餘皆後代所立,并非此 地。後漢建武三年,功臣子徙封者五人:建平侯銚統 徙封平興,符離侯寇楫徙封扶抑,浦侯寇壽徙封南 宮,祝阿侯陳孚徙封蘄春,山桑侯王廣徙封石城。是 皆以縣徙縣,而非徙鄉亭。惟章懷之《注》以為石城在 今復州沔陽縣東南,而《復州圖經》遂以章懷之言為 然,斷然謂石城在沔陽縣東南,東漢王常子廣封石 城侯。《通典》復州下亦云,「沔陽有石城,在縣東南三百 里。」不言王廣徙封之邑。若廣果徙復州之石城,則城 之名當見於《後漢郡國志》。志既不載,則復之石城非 縣明矣。故《方輿記》云:「在縣東南三百」里,古保聚之所。 又鎮戍以石城名者,不止一處,如晉庾亮乞移鎮襄 陽之石城下。又《信陽軍圖經》云:「自石城徙居仁順。」又 云:「魏文帝所立義陽縣,蓋在石城,今故種山東南石 城山故石城是也。」是則信陽、郢州、復州皆有石城,不 必執一而廢百。今郢州之石城,可以鎮戍名,不可以 縣邑名。晉《羊祜傳》云:「『吳石城守去襄陽七百餘里』。又 《後魏書·荊蠻傳》云:『雍以西,石城以東五百里』。今郢州 之石城,即吳之所守,然去襄陽止二百四十里。」二說 七百五十里之異。今考之《隋書志》《通典》及《元和郡縣 圖志》,今之水程可以無疑。按《元和郡縣圖志》云:「郢州 長壽縣理石城。」又云:縣本古之石城,吳於此置牙門 戍城。羊祜鎮荊州亦置戍。《通典》云:「郢州分置石城郡, 後於石城置郢州。」《隋書·志》云:「郢州長壽縣,後周置石 城郡。」則郢州石城,正《羊祜傳》中「吳石城守」也。又以今 水程計之,襄郢相去七百里,則與羊祜之言合,是郢 復二石城不相干也。故可以作鎮戍,而不可以作封 建,可以作形勢,而不可以作縣邑。

竟陵。《漢書》及《晉書地理志》江夏郡竟陵注,并云「章山 在縣東北。」又《水經》云,「沔水經當陽之章山東。」其竟陵、 當陽二縣但見於漢,三史惟載竟陵而不言當陽。然 漢竟陵城在於長壽南,今章山之地正在縣南一百 三十五里,與荊門軍界灘市相對。當陽乃在荊門之 後,臨沮漳而不臨水。《寰宇志》云:「長林本漢編縣地,晉」 惠時始分立。若以祿麻為章山,則在編縣,而非竟陵 境也。蓋西魏之時,曾立基州,統二郡:一曰章山郡,統 豐鄉縣;二曰上黃郡,統祿麻縣。在西魏時,章山、上黃 已分漢江而建郡矣。隋文開皇九年,廢章山、上黃二 郡,乃更祿麻縣為章山。故《荊門舊圖經》以章山屬長 林,祿麻屬當陽。蓋長林之章山,則惑於隋文之所改; 當陽之祿麻,則白於《水經》之所經。殊不知西魏章山 郡則在漢之東,今章山是也;隋章山縣則在漢之西, 今祿麻是也。今西魏所立章山郡,當在長壽之章山, 而隋文所改祿麻章山縣,當在荊門祿麻也。如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