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山 ,在縣西北十里。有古穀城,即春秋「穀伯綏」 之國。
團山 在縣南四十里
薤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山上有孤竹三莖,三年生一筍,筍就竹死,代謝不已。每諸山雲起,此山無雲,終不雨,土人以為驗。
赤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丹巖壁立,臨漢江之上,故名。
高亭山 ,在縣南十五里。上有高亭祠。
老軍山 在縣南十里
開林山 ,在縣西北四里。漢蕭何子封筑陽侯,建國於此山下。
倒驢山 在縣西九十里。高峻險絕,行者驢嘗倒死於此,故名。
界山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萬銅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唐時廣德寺嘗鑄萬斤銅鐘於此山頂。
古羊河 在縣東北五里。源出石花街,西北流入西河口,與粉水合,入里仁港達漢江。
白石河 在縣西南三十里。中有白石。
黃土河 在縣城南三十五里。西北皆黃土,異他處。
粉漬河 一名「粉水」 ,在縣南。源出巴山,經房縣東南流入漢江。蕭何遣人於此漬粉,光潔特異,故名。
黑水河 ,在縣東六十里。
乾㲼河 ,在縣北三里。漢江漲則與古羊河相通,水過則乾。
丁家湖 在縣東南七里。
小汛洲 在縣南七十里。洲種瓜,味甘美。沅漕洲 在縣東五里。又云「袁曹洲」 ,昔袁術、曹操爭渡於此。
水磨灘 在縣西南三里。
臥牛池 在縣南八十里廣德寺內。相傳隋煬帝宮姬有惡疾,願出為尼,乘白牛至此,牛臥不去,姬止宿浹旬,見癩鼠屢嚙一草,飲浴於池,既而癩愈。姬疑之,亦從採食,飲泉沐浴,疾愈。後入朝,備述愈疾之由,遂遣使取所食草,乃「何首烏」 也。至今池邊盛生。
古靈泉 在縣南五十里古靈泉寺旁。相傳與西蜀相通。昔水中嘗浮一木魚,上刻云「西蜀某寺記。」 傳者據此。
靈泉 ,在廣德寺後。相傳有龍潛於中,四時水湧,流至鎮風橋,遶漢江。
光化縣
馬窟山 在縣東南五里,上有一石窟。漢時有馬數百匹從此窟出,形小似巴、滇馬,故名。《明一統志》:「三國時,陸遜攻襄陽,值此穴,有馬數十匹出,遜載還建業。蜀使來,有兵家滇池者,識其馬色,云亡父所乘,對之流涕。」
廣節山 在縣東南
固封山 ,在縣西北十里。
龍拱山 在縣西十五里。
葫荻山 在縣西五十里。
三尖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盤折幽邃,抵河南、南陽之境。
牛頭山 在縣北五里,今改名「麒麟山。」
杏兒山 ,在縣北七十里。多產杏,故名。
乞兒巖 在縣北四十里。
紅巖 在縣西南十七里。
孤石嶺 在縣西三十里。
紅岡 在縣東北四里
秦家岡 在縣東十五里。
石虎陂 在縣東三十里。
紅土陂 在縣北三十里。
駱駝岈 在縣東十里
白水峪 ,在縣北四十五里。
《杏花洞 》,在杏兒山,深不可測。
《漢水 經》云:「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即此。自西北經本縣南,入穀城境。
蒿堰河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黑水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
蔚家河 在縣東五十里。
大梁河 ,在縣東五十五里。
排子河 在縣東六十里。
陡漕河 在縣東南三十里,流入漢江。
泥河 在縣北十里
安樂河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肐勞湖 在縣西六里
百頃湖 在縣東南三十里。
樊家湖 在縣南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