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襄陽府治 在郡南。明洪武間,知府張善建正堂、川堂、後堂、內宅前有戒石、儀門、六房。外門經歷司、照磨所、巨資架閣庫,同知、通判、推官各有宅。成化間,知府何源改外門向東,築臺,置兩門,立譙樓其上。嘉靖間,知府汪道昆復改向南,建坊曰「江漢」 ,名郡。儀門外東為清軍廳,西為捕糧廳、理刑廳、吏舍。外申明亭、旌善亭、寅賓館、酇侯土地祠。至崇禎癸酉,推官江禹緒擴廳前經歷衙吏舍地,為正堂、川堂、後堂、儀門、外門、書吏舍。辛巳,寇燬土地祠,知府宅少半,通判廳、三門推官江禹緒所修,刑廳具在,司獄宅尚存,餘盡沒矣。
皇清順治間,知府冀如錫重建府治,規模弘遠。同知
《張仲等重建清軍廳》,制度聿新。
都察院 在府治東,後燬。今在郡東北仁和坊。韋府 在府治西南,今尚存為院道。行臺察院 在府治正東。
分守道 :在府治西,賊燬。
兵巡道 在府治西,後燬。今在郡東北陽春坊。布政分司行臺 在府治西,賊燬。
樊城公署 賊燬
皇清順治間,都御史趙檄、知縣董上治重建。
遞運所 在府治北七十里。
稅課司 在府治東。賊燬。
司獄司 在府儀門外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府境內。
僧綱司 道紀司
大盈倉 在府治北
養濟院 「在府治西南。」
襄陽縣治 在郡治西北隅。明洪武間,知縣翟居仁建正堂、後堂、幕廳、六房、戒石、儀門、大門、申明、旌善二亭,知縣內宅及縣佐宅。天順間,知縣李人儀以府門東向,亦建大門,譙樓東向。隆慶時,撫治汪道昆檄知縣復改向南。知縣尹廷俊立坊曰「江漢首邑」 ,移譙樓於縣治後。崇禎辛巳寇燬,壬午殆盡。
皇清順治間,移縣治於「學校坊。」
雙溝巡檢司 在縣北七十里。
油枋灘巡檢司 原在縣西三十里。明嘉靖間,改置縣北泰山廟。
樊城巡檢司 改置「柳樹頭。」
僧會司 在樊城
預備倉 在縣治西。知縣尹廷俊修,更名「常裕」 ,今廢。
外州縣
宜城縣治 。明洪武間,知縣王官建正堂、川堂、後堂、幕廳、六房、戒石、儀門、譙樓、大門、吏舍、《申明》、「旌善」 二亭。崇禎間賊燬,今俟修復。
都察院行臺 在縣治西南。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北。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北。
府館 在縣治西南
巡捕別署 :在清水港。
僧會司 在西報恩寺,設僧會一。
存留倉 在縣南
預備倉 在縣東
養濟院 在縣西
南漳縣治 在城西。明洪武間,縣丞王禮建。正堂、川堂、後堂、內宅、左房、庫、幕廳、右架閣庫、小倉、兩翼、六房、儀門、戒石大門,申明、旌善二亭、萬春樓、縣佐宅、吏舍俱備。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在縣治南。
府館 在縣治南
七里頭巡檢司 明成化間,白圭建。
金廂坪巡檢司 在縣西南一百七十里。明都御史項忠建。
萬家堰巡檢司 在縣治內。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內。
僧會司 在縣東普濟寺。
道會司 在縣西靜真觀。
存留倉 在縣治西
演武廳 在縣東北
養濟院 在縣治西
棗陽縣治 。明洪武間,知縣吳子俊建正堂、後堂、幕廳、左右庫六房、儀門、戒石、譙樓、申明、旌善二亭。後堂北為內宅,東典史宅,西承發房,東酇侯土地祠。成化間添設丞、簿,東北丞宅,西北簿宅。嘉靖間,知縣陳應詔重建大堂,移舊堂為川堂,重修大門于譙樓外。萬曆間,知縣王應辰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