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2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東南城圮,都御史劉秉仁修。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八尺,為窩鋪二十,門樓七,甕城樓三,角樓一。萬曆間,都御史王世貞改拱辰門曰「春雪樓」 ,且為詩歌之池,則自城西迤北折而東,皆枕山,不可為壕。惟東門鑿池,闊二丈二尺,深九尺,長五十餘丈。西南各門,則以漢水為池焉。

外州縣

「房縣城 。房有城,久廢。明洪武十年,寇起,調襄陽衛勦捕,遂築城一座,周圍七百二十五丈,高一丈五尺,門四,以東西南北為名,門樓四,角樓四,冷鋪三十六。池廣三丈,深七尺。崇禎七年,流寇陷房盡廢。至十年,縣令郝景春捐修之,一百七十餘丈,池之汙塞者濬之。」 后張獻忠屯營城池俱平。撫治鄖陽都御史請發帑金,敕均陽營李成章修築,以房令劉天民監之,工未竣而賊至。

皇清順治九年,郝逆踞房城,復圮壞秦帥《王一正令》。

兵修之。各樓冷鋪,城門未設,今尚如故。

竹山縣城 。竹山舊有土城,在上庸水北。成化三年,因山寇石和尚據城,始築今城。週圍一千八十步,計三里,高一丈二尺。闢四門,東曰寅賓,西曰廣澤,南曰迎恩,北曰觀瀾。角樓四,窩鋪八,兵馬司八。七年,守備指揮李仁、王綱等重修。八年,調撥千戶華岳、劉榮等七員守禦。弘治改元,都御史戴珊以縣城狹隘,命指揮「許瑾展闢,易以磚石,週圍六百丈。」 正德五年,分守參議白金「慮廣澤門西通川省尢為重地,命知縣朱紳築土月城,高與城埒,隨以磚石甃之。十五年,知縣何潔又於月城上建一樓。」 嘉靖二十八年,復改調北京通州衛指揮葉永清、千戶周福守禦。隆慶元年,知縣雍世哲改迎恩門於縣治之東南,而以舊門為水門,又修《廣澤》月城樓。崇禎七年,張獻忠陷城,城垣悉為坦塗,無復當年之十一也。

竹谿縣城 ,本縣初屬竹山,無城。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傑奏立鄖陽府,因割竹山尹店社而立縣,築土城一座,開東、西、南三門。弘治元年,知縣呂聰以城東多隙地,始設城之北門。正德九年,知縣張瓚以土城易圮,取石更築之,建南、北樓。後知縣李雲續建東、西二樓。萬曆甲戌,知縣周繼文又增高五尺,又添設四角樓,以典史任景春董其役,工未畢,憂去。知縣陳希歐繼成之。周圍計二里有餘,高一丈七尺,雉堞三百六十八,窩鋪八。崇禎末年,張獻忠陷城,盡為平地,修復之議,尚未舉行。

保康縣城 ,本縣分自房陵,舊無城。弘治十一年,知縣蘇惠和創土城一座,形勝湫隘,弗堪保障。都御史王鑑之按縣重修,周圍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三尺,覆瓦濬濠,為門五:東迎暉,西迎秀,南迎明,北迎恩。小南門曰「迎翠」 ,為樓於上。嘉靖十二年,都御史胡東皋命易以磚石,高一丈八尺,廣一丈五尺。后河溢,沖西北八十一丈。知縣張世勛又加石堤七十一丈,又因久雨崩九處。本府通判溫大通修之。知縣潘可賢又慮水沖,率典史方棟修水塹二十七丈七尺,又修陽河溝堤二十七丈,高五層,厚三尺。崇禎末年,流寇出沒,城垣平為坦途,昔年經營,百不遺一。鄖西縣城 ,縣介鄖津之間,縣治昔為南門堡。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公檄知縣侯爵築土城。十九年,御史王濬按縣,又命修築。周圍六百三十步,高一丈三尺,廣一丈,上覆以瓦,開東西南北四門,門有樓,濬濠深一尋,廣倍之。正德八年,知縣陳謐計度磚砌,未果。十六年,知縣范繼志成之。其角樓窩鋪,則知縣邵陽建也。后北門水沖,知縣黃翊以石甃之,置扁名門東曰「暘賓」 ,西曰《寅餞》,南曰「迎恩」 ,北曰「拱辰。」 崇禎七年,張獻忠陷為坦平,今存餘址。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賀繩烈就東南門甕城,權修小

寨,以「護庫」 印。其上津,則成化四年始築土城,崇禎末賊毀為平地,至順治十六年併入鄖西。

鄖陽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鄖縣附郭。

鄖關 《史記》:「南陽西通鄖關」 ,即此。

黎子關 ,去縣東一百二十里。

雷峰岈關 去縣東北七十里,設巡檢司一員。青桐關 ,去縣西北七十里。

𡶄峪關 在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石門關, 在府城西南。

天馬關 在府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