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2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歸誠」 名號隸籍悉仍舊制。

隨州

敬王十五年,秦子蒲、子虎帥師救楚,大敗吳師,遂滅唐。二十六年,吳入楚,昭王奔隨,隨人免之,卒復楚國。楚人德之,使列於諸侯,故得見春秋。元王末,惟秦、楚、燕、趙、魏、韓、齊七大國。隨與厲,不知滅於誰。杜氏曰:「其地屬韓。」 《路史》載:隨為楚滅。赧王四十一年。《史記》曰:「魏入南陽以和。」 徐廣曰:「南陽郡屬韓。」 四十三年,秦初置南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壞封建之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荊、豫二州,南陽之東郡,南郡之安陸,隨皆與有之。漢興,襲秦之故南陽郡三十六縣,隨其一也。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赤壁之敗,惟存南陽、江夏七郡,隨尚無屬。晉武帝太康元年,隨屬義陽郡。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隨為雍。孝武帝孝建元年,隨、度屬郢。大明八年,隨領永陽關西平林。前廢帝景和元年五月己亥,隨、度屬雍。明帝泰始五年,隨還屬郢,改為隨陽。後廢帝元徽四年,隨度屬司。齊以隨領永陽關西安化。梁武帝於隨又置曲陵郡、龍巢縣置土州、永寧、真陽三郡,及石武縣、阜陵縣、定陽縣又置北郢州、北隨郡平林縣又置上明郡。有漂水。平陽縣,又立汝陽郡,永陽縣仍置應州,又有平靖郡。普通五年十二月乙巳,李國興復平靖關。辛丑,楊法乾復武陽關。壬寅,復峴關。太清二年,西義陽守馬伯符叛,以下溠降於魏。魏文帝大統十六年,於隨置并州,又析置㵐西郡及㵐西縣,又改㵐西為下溠,又立肆州,尋曰唐州。改定陽曰定貴。改北郢州為款州。又廢溳水郡,別置戟城郡及戟城縣。又廢戟城郡。改戟城縣曰橫山。又改北隨郡為南陽,析置淮南郡厲城、順義二縣。立冀州,尋改為順州。又置安化縣,置洛平縣,又改安化為新化。改汝南為重城郡,平陽縣為京池縣,於平靖郡又置平靖縣。東魏置南豫州,魏主欽三年,并荊州於隨,改肆州為唐州,冀州為順州。周廢土州,永寧、真陽三郡為齊郡,改龍巢為左陽,阜陵為漳川,省均、款、須、肆四州入唐城,改曰唐城縣。改南豫州為㵐川郡,又置清嘉縣、京池縣置澴州。既而重城、京池俱廢,改新化為光化。隋文帝開皇元年,天子因起於隨,遂以為國號。以周、齊不遑寧處,故去走作隋。三年,隨及㵐、西曲陵、齊、㵐川、溳水、北隨、淮南、上明、重城、平陽十一郡及澴州并廢。九年,改東隨為禮山,有關官。有禮山,實齊禮山關,魏人所謂東關也。十六年,改下溠曰唐城。十八年,改左陽為真陽,石武為宜人,安化為寧化,洛平為上明。煬帝大業元年,廢㵐西縣,既而置漢東郡,改真陽為土山州,宜人、漳川并廢入焉。唐縣、清嘉縣并廢入唐城縣,廢橫山縣入安貴縣。順州廢,改順城為順義,其舊順義及寧化并廢入焉。禮山縣屬義陽郡。改京池為吉陽,吉山在其北。故應州廢,置應山縣,省平靖縣入焉,屬安陸郡。唐高祖武德元年,改郡為州。四年,省安貴縣入隨縣,應山縣置應州,并析置禮山縣。貞觀五年,省平林、順義入隨縣。八年,廢應州,省禮山縣,以應山縣屬安州。二十六年,以客戶析棗陽置唐城縣。二十八年,領隨、光化、棗陽、唐城縣,隸山南道;應山屬安州,隸淮南道。德宗建中四年三月,李希烈陷隨;八月乙卯,曹季昌叛賊即隨。憲宗元和三年,省吉陽入應山。宋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寅,謫節度觀察留後,建隨為軍處之,名曰「崇義。」 開寶五年,廢吉陽縣。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改崇義為「崇信。」 高宗建炎元年,以德安之應山來屬。紹興四年,以隨及唐、鄧、信陽并為襄陽府路。嘉定十五年九月丁巳,復以隨三關隸德安,而置關使。恭帝德祐元年,實元世祖之至元。十二年四月辛巳,黃仙洞行隨事傅安國叛而降元。十二月,元破大洪山,隸湖北道宣慰司德安府元至元十八年,德安府直隸鄂州行省。二十九年正月乙巳,德安府改屬荊湖北路,隸河南道,隨屬河南。明洪武元年七月,衛公鄧愈伐隨元右丞王誠內附。九月,入大洪山,取老馬劉寨,克之,仍為隨州,隸湖廣德安府。三年降隨為縣,省應山縣入於隨。十三年復隨為州,以應山屬隨,隸湖廣德安府。崇禎十年二月一日,賊張獻忠、羅汝才破隨外南關廂,十一日陷隨,次日追勦復隨。十六年春,闖賊據襄陽,而唐、鄧、鄖、郢一帶盡陷,隨實與焉。

皇清定鼎,仍沿為「隨州」,隸湖廣德安府。

應山縣

縣為楚省鄖城之屬,地分北鄙,壤接申陽,昔人以為楚豫之界。在商為徵,周為漢東地,《傳》曰:「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