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3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重建

甘露書院 在甘露山下,黃武濱,昆季建。學田 一在禮教鄉丁家澥,田四頃七十六畝四分七釐。一在駱家山,係明萬曆間邑紳張濤所捐田四畝,官濠二口。

社學 舊在金鼓寺老山堡,今四鄉咸增設。蘄州儒學 在麒麟山之陽,乃宋乾道八年教授李宗思、州守王益共建者也。元末燬。明洪武二年,左安善為知府,於舊址建府學。是時州方為府,九年改為州,始號州學。知州事相繼修葺者,天順則趙應隆,成化則莊轍,《明倫》、「樂育」 二堂建焉。弘治五年,楊淮知府事,購學旁民地,毀二郎廟為大成殿,櫺星門東西廡各九楹,戟門三楹,采芹亭一,廚庫各一,東西齋各六,麗澤堂一,觀德亭一,號房二十有四,射圃、鐘樓、官廨及禮樂器皆備焉。崇禎癸未,賊張獻忠燬。

皇清順治間,副使范鳴珂始建廟五楹,迨後堂廡,齋。

祠相繼修補,未復舊制。學基長二十五丈,闊一十七丈。

鳳麓書院 在南門內鳳凰山麓。明正德間,邑紳陳大中建,今廢。

陽明書院 在北門外。明嘉靖間,邑紳馮天馭建,今廢。

崇正書院 在北門外。明嘉靖間,邑紳顧闕建,今廢。

社學 三處:一在府館西南,今改陰陽學。一在丁家坡西,今廢;一在酈家坡,門廳三間尚存。廣濟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北,元末兵燬,明洪武初,知縣胡昇依舊址建學,後知縣陳景昌移建東南一里許。正德壬戌,知縣陳奎以學宮僻處河東,又徙於縣治之左,以按察行臺暨府公館舊地為之。中大成殿東西兩廡,前戟門。東名宦祠,西鄉賢祠。前櫺里門外泮池、神廚、神庫各一。後為明倫堂,左齋進德,右齋修業。饌堂居官廨左,敬一亭,居啟聖祠左。左號舍名「登瀛」 ,右號舍名「聚奎。」 崇禎末賊燬。

皇清順治丁酉,知縣閻國士始建廟焉。康熙丁未,知

縣黃玉鉉濬池建門,外貌可觀矣。射圃在舊學基側,近沒於民。

書院 在治東南舊學基,知縣陳奎刱。

社學 明正統四年敕建。舊在城隍廟右、察院左,今廢。

黃梅縣儒學 :「縣有學校,始於魏獻武帝,歷代因之。元秦為尹刱。今學基居縣治左。至正六年,知縣喬思忠建兩廡。戟門即今中門,講堂即今明倫堂。制禮器,清學田。明洪武三年,縣令唐輔建學宮,改尊道堂為明倫堂,下置兩齋,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景泰六年,知縣王端建文昌祠,後廢。成化元年,知縣黃武建學倉一」 所、饌堂一所,後廢。六年,知縣戴中重建學宮,而啟聖祠、教諭兩齋衙舍一時並建。嘉靖十六年,知縣梁廉建敬一亭於明倫堂後,又於明倫堂左右建「禮門、義路。」 隆慶三年,知縣姜忻鑿泮池,跨以月橋,改置明宦鄉賢祠於戟門左右,刱站棚一所於明倫堂前。萬曆十年,署縣事曾維倫又重建之。乃於櫺星門外砌石街數丈,豎「天衢坊」 以為外護。四十八年,大殿復圮,生員王敬臣募修重建。崇禎十五年冬,為獻賊全燬。

皇清順治六年,縣令陳覲天等《諭諸生捐優免買民》。

房,建今大殿,而門欄格扇俱闕未修。十六年,教諭蕭蘊樞捐己俸以佐其費,始將殿前裝修一新。然兩廡及啟聖祠、明倫堂仍廢未修。

漢江書院 在東禪寺左。嘉靖乙卯,知縣張九一建聚奎樓一座,大廳號房、大門、圍牆,頗稱宏麗。萬曆二年,知縣張維翰撤毀,遂無議建者。射圃 舊在河南之畔,相傳鮑參軍視射故地,廣圍一百五十步,有亭曰「觀德。」 明成化五年,知縣徐澤清河南故圃,仍建觀德,亭如故。

學田 元知縣喬思忠置。有學田,係馮政祥侵隱。明知縣姜忻置田六十三畝,坐樂家坂,盡荒未墾。後置城隍嶺田三十一畝,盡荒。

皇清順治十三年,教諭蕭蘊樞拓佃開墾十六畝餘。

十六畝,俱屬沖淤未開。

社學 舊址在東關外,順治十六年,奉湖北督學道王通行興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