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4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卷目錄

 荊州府部彙考一

  荊州府建置沿革考

  荊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荊州府星野考

  荊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七卷

荊州府部彙考一

荊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 春秋時,為楚郢都。秦拔郢,置南郡。漢初,改為臨江郡,尋復。武帝時,置荊州刺史,南郡隸焉。三國初,歸蜀漢,後屬吳。晉太康初,改新郡,尋復曰南郡,為荊州刺史治所。東晉以為重鎮。梁元帝都於此。隋初,州郡俱廢,尋復置荊州,治江陵。大業初,罷州為南郡。唐初,復為荊州。天寶初,改江陵郡。上元初,又改江陵府,號「南都。」 宋置荊湖北路。淳熙初,改曰荊南府,尋復為江陵府。元改江陵路。天曆初,改中興路。明洪武甲辰,改為荊州府。

皇清因之,領州二,縣十一。

江陵縣:附郭。

商句亶王國。《史記》:「楚熊渠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 張瑩注:即今江陵也。春秋郢都。秦始皇二十六年,郡縣天下,并楚為三郡,改郢都為郢縣,屬南郡。漢置江陵縣,屬南郡。東漢省郢縣入江陵。晉南北朝、隋俱仍舊。唐以安興縣省入,屬南郡。宋屬荊湖北路。元為中興縣。明洪武初,改江陵。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二十五里。

公安縣

秦拔郢,置南郡以前,無事可考。漢為孱陵縣,屬武陵郡。東漢公安縣,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居此,稱左公,號公安。三國漢曰公安。吳曰孱陵。孫權得荊州,以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即此。晉公安縣屬南郡。南北朝劉宋改公安縣。陳置荊州。隋曰公安縣。唐及五代俱仍舊。宋曰公安軍。南渡後,孟珙鎮荊南,築江陵、公安一帶長堤,名公安縣,隸荊州。元屬中興路,以公安置尹,增縣,又詔置荊湖北道提舉司。明太祖吳元年,伐偽漢陳理,克湖廣,荊南悉定,仍名公安,隸荊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石首縣

本邑,荊屬也。荊山南下而東,澤隰廣衍,曠闊無岡阜,越百八十里大江之陰,突出高山,壁立江滸,自麓至巔皆石,名石首山,縣因受名焉。春秋時楚之郢,都南支邑。秦并天下,分為南郡。漢隸華容,屬南郡。東漢因之。三國華容地初屬蜀。東吳侵蜀東鄙,遂沒於吳。晉杜預克定江南,以華容之南鄉為南郡,又分華容地,始置石首縣。南北朝因之。唐石首縣為荊州。五代因之。宋熙寧中,改為建寧,復名石首。元仍名石首,屬中興路。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監利縣

唐虞鄫城國。《春秋》鄫國。莊公八年,楚文王熊貲徙郢轄城即監利。漢華容地,屬南郡。東漢因之。三國監利縣。吳改容城縣,陸抗屯兵於此。晉太康中,監利縣屬南郡。永嘉中,西蜀阻亂,削華容諸城,為成都王潁國。南北朝監利縣屬巴陵郡。隋監利縣屬復州。唐仍舊。五代監利縣屬江陵郡。宋仍舊。元監利縣屬中興路。「明改江陵為荊州府」 ,監利屬焉。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松滋縣

唐、虞鳩茲地。商,鄖地。春秋鄖地。楚昭築鄖城於此。周安王二十二年,蜀伐楚,取鳩茲,即今松滋也。秦始皇二十六年,郡縣天下,改郢都為郢縣,即松滋地。漢景帝前七年,廢太子榮為臨江王。中二年,臨江王卒,國徐,復為南郡,置江陵等十一縣,更郢縣為高成。平帝元始四年,更定十二州界,改「高成」 為「言程。」 三國置樂鄉,吳陸遜與晉羊祜對壘處,松樂鄉城,即其舊也。諸葛城,即漢武侯征南彝陵所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荊州為新郡,尋復以南郡為荊州。因廬江流民避兵至此,乃僑置松滋,屬河南郡。隋松滋縣屬南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復以南郡為荊州,以松滋等七縣屬荊南節度使。宋太祖乾德四年,以松滋等七縣屬荊湖北路。高宗建炎間,陞江陵為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