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4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馬鞍橋 在縣東十五里。曹操敗走於此,疊鞍以渡。

曹家橋 在長林河

告口橋 在縣北三十里。

廣濟橋 在南門外,縣令李建。

通濟橋 在縣西門外。縣令范建。

滿心橋  、長林橋  。乾港橋。

石橋   《兔兒》洲橋。

雞鳴渡 在縣西北三十里。世傳東漢馬援領兵渡此,時值雞鳴。

龐公渡 在縣西北三里,即中夏口,今築。「石家渡   」 、馬公渡 ,俱在縣東。

松滋縣

湘王橋 在草埠,湘獻王所建。

堤尾橋 舊板架,明弘治中,典史張璉甃以石。正德縣丞徐雄修。

天星橋 在縣南二里

三里橋 在縣南三里

東門橋 在縣東

通濟橋 在縣治內

花溪橋 在縣西五里

洋溪橋 在縣東二十里。

竹園寺橋 ,由江陸行九十里,至竹園寺地。其河從山門出,每盛夏急流,軍行須橋。

三渡水橋 由竹園寺陸行七十里至三渡水。其河「三水夾流,積潦暴漲,浲洞澎湃之勢,木植無處可著。然王師勒騎須渡,官民竭手足之力,告成於一旦,故不移時又歸烏有。」 是橋與水爭去,留於頃刻間耳。

《荊江渡 》王師由荊至松,放大江,則有渡裴家河渡 。由三渡水陸行六十里至裴家河,兩岸相距不下百餘丈,迅流湍急,勢若崩山。無舟既不敢馮河,舟小又易於覆溺,是以每歲費金錢動計數百。造平底擺江十隻,篙楫復不可施,因繫篾纜於舟之尾首。兩岸人夫,彼送此拽,軍馬似履平地,而松民如涉冰淵矣。

界溪河渡 由裴家河四十里至界溪河。河本澧陽汛地,而橋屬之松。

虞氏渡 ,世,傳虞舜南巡過此。

枝江縣

天生橋 在縣南三里三郎溪上。兩岸逼近水中臥巨木如天生然,故以名橋。

東門橋 在縣治內

花溪橋 在縣西五里

通濟橋 在縣城外

天星橋 在縣南二里

三里橋 在縣南三里

徐家橋 在縣南十里

洋溪橋 在縣東二十里。重修。余能繼有「記。」 水白渡 在縣北三里。

北河古渡 在縣北

對江津渡 在縣南

董灘口渡 在縣東六十里,即今董市。

滄浪溪渡 在縣東十五里。

王大仁河渡 在縣東七十里。

胡家渡 在縣西一里

江口渡 在縣東八十里。

彝陵州

南津關   。西津關   。《白虎關》。

廣福橋 在州大南門外。

普濟橋 在州城外十里,跨大溪。

童公橋 在城外南五里。明童世彥建,今鮑公修。

仙壽橋 在大江之西一里。

龐家橋 在州北五里

《臨江渡   》。《長渡    》。《浣紗渡》。

長陽縣

「古捍關 」 ,即楚肅王拒蜀處。

梅子八關 ,四臨江南,四臨江北,設備峒蠻招徠關 ,在縣西北二百餘里。

梭草關 在縣西二百里。

長茅嶺關 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

漁洋關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菩提隘 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

永河橋   、東關橋   、白石橋。

白鶴橋   、萬英橋   、西來橋。

花橋 一在縣南安得鄉,一在縣西安寧鄉,俱建自元鐫有「花草」 ,故名。

青龍橋 通庠建

仙人橋 有二,俱邑人李英建。

霧河渡 在縣西二里,通椒山瑪瑙長官司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