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善化縣:附郭。

宋以前,俱長沙縣地。哲宗元符元年,始割長沙五鄉、湘潭二鄉立縣。元因之。明洪武初因之。十年省入長沙。十三年,復為善化,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五廂。

按《縣志》,善化之設始於宋。其地自帝嚳置九州,屬於荊。唐、虞、夏、商、周仍之。春秋、戰國屬楚。秦置郡邑,是為湘縣、湘南縣地,屬長沙郡,則稱縣之始也。漢高帝五年,置長沙國王,以吳芮改湘縣為臨湘,及湘南隸焉。景帝封其子定王發,都臨湘。武帝元封五年,屬荊州刺史部。迄新莽則又改臨湘曰撫睦。東漢仍屬長沙郡,尋以湘南地分析醴陵、臨湘三國時,先主征長沙,二十年,吳遣呂蒙取之,以湘水東屬吳,西屬蜀,吳隨兼併,太平二年,乃分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晉破吳,仍屬長沙郡,惟湘南仍屬衡陽。永嘉初,總屬湘州。咸和罷湘州復隸於荊南。北朝宋改郡為國,兼置湘州,治臨湘。齊改國為郡。梁專屬湘州,改湘南為湘潭。隋自開皇平陳淑慎,置潭州,改臨湘為長沙縣。大業三年,仍屬長沙郡。其地則分附長沙、湘潭,尋以湘潭隸衡郡云。唐天寶初,仍屬長沙郡,旋復改潭州。中和間,屬欽化軍節度使。光啟間,屬武安軍節度使。後唐天成二年,封馬殷為王,入潭州,自為長沙府,則稱府之始也。歷後晉天福終,其地猶然。長沙、湘潭,後漢改長沙為新喜縣。宋乾德元年,置防禦使,罷新喜為常豐。開寶後,廢常豐入長沙,屬潭州。端拱元年,仍屬武安軍節度使。至道三年,屬潭州,隸荊湖南路。哲宗元符元年,分長沙五鄉、湘潭三鄉,始置善化縣,屬潭州焉。建炎四年,為金人所屠。德祐二年,降元,元置潭州路。天曆中,改屬天臨路。至正間,偽漢陳友才據之。明甲辰,寨長王忠信以善化歸附。洪武二年,改路為潭州府。五年仍改屬長沙府,隸湖廣布政司,下湖南道。十年省入長沙縣。十三年復為善化。迄今縣治相仍,而其別名曰「蘄江。」

湘潭縣

秦湘南縣,屬長沙郡。西漢因之。東漢改建湘南侯國。三國吳復為縣,屬衡陽郡,又析湘南置建寧縣。晉因之。南北朝梁改湘潭縣。隋因之,屬衡州郡。唐屬潭州。五代因之。宋元符中,割鄉置善化縣,以湘潭隸防禦使。元陞縣為湘潭州。明復改州為湘潭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按《縣志》,《禹貢》湘潭為荊州之域。春秋時屬楚,秦始置湘南縣,隸長沙郡。東漢以湘南建侯國而析其地置醴陵、湘鄉二縣,以醴陵隸長沙郡,湘鄉隸零陵郡。吳復為湘南,以隸衡陽郡,尋又析湘南置建寧縣,隸長沙郡。晉因之。梁改湘南曰湘潭,因昭潭以名也。隋省建寧、陰山、攸水、茶陵四縣,并入湘潭,隸衡州郡。唐復還茶攸地,置南雲州,而以湘潭隸潭州。唐初,更長沙郡為潭州。宋元符中,割湘潭二鄉置善化縣,而以湘潭隸防禦使。宋乾德初,降長沙為防禦。元元貞間,陞縣為州,隸潭州路。元初,以長沙郡為潭州路。至正間,偽漢將陳友才據天臨路。天曆初,更長沙為天臨路,而湘潭州屬焉。明初,友才以天臨路降,而寨長劉玉亦以州來附。洪武二年改州為湘潭縣,隸長沙府。

皇清仍明舊制。

湘陰縣

周楚熊繹之後,文王徙羅為國。秦改羅為湘,兩漢、三國、晉俱因之。南北朝宋改湘陰,隸湘東郡。齊改長沙郡。梁置岳陽郡。陳因之。隋置玉州,尋改岳陽郡為湘陰,廢玉州。唐隸岳州。五代梁隸潭州。唐隸長沙府。晉復隸潭州。漢、周因之。宋因之。元陞為州,屬潭州路。明改為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四廂。

按《縣志》本邑,上古皆三苗地。虞、夏、商皆荊州地。周成王分封地屬楚,至文王自南郡枝江徙羅為國,春秋、戰國皆屬楚。秦伐楚,置長沙,改羅為湘。西漢高帝徙吳芮為長沙王,長沙為國,隸十三縣,羅亦與焉。芮無子,國除,景帝復以封其子定王發。新莽仍名羅。東漢置長沙郡,羅仍隸於長沙三國。孫劉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以屬東吳。晉縣仍名羅。五代宋元徽二年,始割益陽、羅、湘西三縣為湘陰,隸湘東郡。齊屬長沙郡。梁以湘陰置岳陽郡及羅州。陳仍之。隋文帝初,置潭州;煬帝置長沙郡,於玉笥山置玉州,尋改岳陽郡為湘陰,廢玉山縣,後又廢玉州。唐改長沙郡為潭州,屬江南道,省羅入湘陰,隸岳州。後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