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昭潭,故又名《昭山》。

昌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山周四十里,巍峨巀嶪,與衡嶽敵。峰巒屬於左右,中若屏障。其上有雷祖廟,每旱禱於神輒應,所謂昌福祠者是也。彝堅《志略》云:「多篠簜花,結實,每石得米五斗。」 宋慶元間,粒米騰貴,民賴以飼,向雷祖廟禱之,始獲。而今無之矣。

明月山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足跨攸縣界,高聳奇麗,土人置祠祀其巔。

韶山 ,在縣西八十里,聯上湘西寧界,蒼莽無際,世傳大舜南巡,道經此山作樂。又傳韶氏女昇仙,有鳳銜書而去,因其上置鳳音亭。

石龍山 在縣西南百餘里,近衡山湘鄉界。其形妍秀,有石觺觺,昂然山㕒,望之如龍首。宋進士廖宋民讀書於此,又傳隱士李半村亦樂其幽居之。

烏臺山 在縣西四十里。其山高聳凝立,上有石臺,屹然一邑之鎮也。

大興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上具譚真人像。西上為石洪山,若砥柱屹於中流。《形家》云:「亦縣治之案山也。」

大安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其山高秀,上有譚真人廟,旱禱必應。

金霞山 在縣南四十里。尖巒特立,與縣治對。朝光雨霽,燦若霞蒸。蓋縣治之文峰也。

南谷山 ,在縣北四十里。遠若屏障,近如獅伏。山隈舊有青陽觀,今存。

東霧山 在縣西百餘里,與昌山對。群峰聯衍,溪洞窅然。古有東霧庵,其都陳氏世居之。鳳凰山 去縣百七十里,居衡、醴、攸四邑之界,周百餘里。頂蓄靈泉,旁分四逕,以達四邑。奧衍蒼莽,時起非常。明末劉荒保、黃朝宣、鄭斯愛負險為寇,賴重兵治之始寧。思患預防,不可不以前事為鑒也。

鵝管山 ,在白鹿潭。常奉真《湘潭記》云:「鵝管山霜可染紫,白鹿潭露可染紅,為天下冠。」 惜無人知者,今俱不可攷。

琵琶峰 ,在縣南一百里,與祝融峰相望,《南嶽》七十二峰之一,形似琵琶。

石圍峰 劉長卿《湘中紀行》賦有詩。

玉几峰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當衡山界。盤勢屈曲,環抱如几。

芙蓉峰 在縣南一百里。山姿韶媚,狀如芙蓉。草衣巖 在縣西一百里,巖如月輪。五代周峕,蜀僧奉初,結草為衣,居山岩中,後人建禪寺。宋張天覺詩云:「古人一悟便心安,計較何須有百般。了得草衣岩下事,任他摩袖與金襴。」 考其寺與詩,皆滅去久矣。王岱《記》云:「寺在大羅山旁,有岩如夏屋,僧傍岩而居,寺址尚存。」 《李志》以為玉几山者,非也。按《古志》,玉几在縣南,而草衣在縣西大羅西偏,則岱之言是也。

燕子巖 ,在縣西南一百餘里。巖空一穴,常有群燕巢於穴中。

鷂子巖 ,在縣東二十五里,臨於大河之涯。上有石穴,吞吐雲煙。

涓水 在縣西南十五里。源自南嶽山,北合數溪,流至本縣龍口,東流入湘江。

漣水 ,在縣西南十五里。源發邵陽龍山,合本縣石潭、雲湖二水入湘江。

易俗河 在縣西二十里。源發涓水,出衡山之陰,與青山碧泉合流入湘江。因其傍有易俗鄉,故名「易俗河。」

湘鄉河 在縣西十五里。源發漣水,出邵陽縣之龍山、安化之珍璉山,經湘鄉下流合本縣石潭、雲湖二水入湘江。因其水自湘鄉來,故名湘鄉河。

雲湖 在縣西六十里。古云:沿湖受烏石四十八泉,灌田四千餘畝,四山環繞,瀦水不洩,間出雲氣溟濛,故名雲湖。以水怪出蕩其隄,今無舊觀矣。

松湖 在縣東二十里

楊梅洲 在縣南六十里。楊、梅二姓居之。石洲 ,在都石驛下,去縣一百五十里。

遼洲 ,在縣南一百里,在象石驛下。

晚洲 在石洲下,縣南一百一十里。杜少陵有《次晚洲》詩。

空洲 ,在山門灘下,去縣一百四十里。

鼓磉洲 去縣四十里,中扼湘流,上延嶽秀,桑麻漁火,左右環居。以「鼓磉」 象形者,謬也。

興馬洲 ,在昭潭下,去縣三十餘里。按《水經》云:「湘水北逕南津城西,西對橘洲,為南津洲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