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柘港洞 ,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有港流出,傍產柘。
龍洞 ,在府東北二十里。相傳,許旌陽逐蛟至港曲處,橫衝過山,遂斷。
金雞石 在府西湖濱船場埠。舊傳,金雞翔焉。後為雷燬。
《紫溪石 》,在荊臺上,高四尺。
磨刀石 在府南二十里。舊傳神人磨劍於此。黃石 在君山東,艑山西。春夏水漲,潛伏江中,舟行危之。
大江 發源岷山,從荊州石首北流,至縣西北城陵磯,合洞庭諸水東流,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會於磯下,故又名「三江口。」 宋慕容延釗等大破周保權軍於此。
洞庭湖 在府城西南。《禹貢》「九江」 ,孔殷謂: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會合於此,故名。九江中,沅、澧、湘最大。沅發自牂牁,經辰溪,合麻陽諸溪洞水,過常武,出湖之北;湘發自廣西興安海陽山,至永州合瀟水、汨羅,過長沙,出湖之南;澧發自武陵古充縣,東流過武水口,合焦溪、茹溪諸水,經慈石,澧出湖之西。每夏岷、峨雪消,荊江暴漲,三江水壅,匯為洞庭,連亙七八百里。秋水歸壑,則洲渚畢見。洞庭又名五瀦,《水經》云:湖水右會小青口資水,即今益陽江。右則沅水,注之今橫房口;東則微湖,今糜湖,西流注為江。糜湖口左則澧水,今武陵江。此五水注洞庭會大江,故曰五瀦。
青草湖 一名巴丘湖,一曰重湖,在洞庭之西,與華容接壤。舊志謂在洞庭南者,非也。《風土記》云: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水涸則此湖先乾,青草生焉。杜甫詩:「洞庭猶在目,青草續為名。」 赤沙湖 在洞庭湖西,又有雲夢湖,皆與洞庭為一。
㴩湖 在府東南一里。《水經》謂之滃湖。春冬水涸,俗呼為乾湖。《爾雅》曰:「水反入為㴩。」 《左傳》:「吳人敗楚於雍澨。」 即此。唐張說《序》云:「㴩湖者,沅、湘、澧、汨之餘波。夏潦奔注,則溢為此湖,冬霜既零,則涸為平野。」
閣子湖 在府東南二十里。楚許德勳潛軍角子湖,即此。《風土記》:閣子即角子,以在洞庭之角,故名。楊行密以木籠鎖舟之地。或謂瀕湖地卑,歲苦水患,民多重屋以居,故云。按:今㴩湖水泛,即舟通閣子市,別無閣子湖。豈因市異其名歟?《記》又云:「岳㴩湖,一謂鴿子湖。」 古塚湖 在府南五十里。
白石湖 在府北五里
翟家湖 在府北七里
魚苗洋湖 :在府北十五里。
楓橋湖 在府東三里
斗子湖 在華容城北。《舊志》:「柳陰夾岸,荷香滿湖,人多遊賞,號曰小西湖」 ,隸巴陵。
新牆河 在府南六十里。發源相思山,合洞溪諸水,至灌口注洞庭。
南津港 在府南二里,通洞庭,為泊舟處,有堤。成化間,岸列市肆,今為莽墟矣。
石墨港 :在五龍山下。
乾沙港 :在府東六十里。
龍灣港 :在府東南五十里。
遊港 :在府東六十里。發源龍窖洞。
涒港 :在府東六十里。
大港 :去府八十里。發源龍骨洞。
柏港 :在府東北十五里。
徐師港 去三江口三十里。
楊林潭 :在府南七十里。
石壁潭 在白荊堤下,一名釣絲潭。《風土記》云:「深潭莫測,夏秋水漲,土人以為龍出入其間,為行旅患。」 滕子京作碑堤上,戒往來者使陸行。今碑不存,亦無患。又有啞潭,在堤側。
樟樹潭 :在白霄渡上。
剪刀池 ,在郡城內,形似之。
白鼉池 ,即北月城。舊傳「白鼉為怪。」
明月池 在府西南天岳坡下。
白鶴池 在白鶴寺前。相傳,呂仙化蟒為劍,江叟吹鐵笛招仙女在此。
蝦鬚池 在府北十里
大城池 ,在府北八十里。
㴩湖井 在府南一里。舊傳,此水煎白鶴山茶氣,成白鶴飛舞。《風土記》云:「人常稱甘水」 ,今淤塞。雙井 在府南。
巴蛇井 在縣前。舊傳「巴蛇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