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蓉雜出水面。明宗室禋黎臨流闢一園,植松竹梧梅,構亭於上,題曰《清音》。

石井 在州西四十里

木頭井 在州北七里

黃木井 在福緣寺後

鹽井 :在南莊里。舊產鹽,今無。

止水洲 在城南濟川上一里。平衍二十餘畝,水分兩界,周圍皆柯木叢竹。明萬曆中,宗室禋黎剏庵閣,延僧接眾,門達小橋,闌桅如畫。近以兵燹廢,然地仍踞其勝。

《紫菀洲 》在濟水中,產紫菀,今衝去。

朱公港 州有渠、濟二水,濟之經流,自西遶南而東,會資水。其支流自渡頭橋分脈轉北數十丈許,西入水鞏,東流至武陵橋入渠水。明岷藩及州守朱從北直開一港,約數百丈,至清渠門入渠水。

新寧縣

金城山 在縣南十五里。《道書》稱「六十八福地。」 涵雲積翠,青蔥插天。《輿地志》云:石真人選勝修煉於此,白日沖舉,號曰仙都。由邑渡江至巔,可二十里,鳥道紆迴,度三天門直上其頂。洞巖高敞,石巷幽迥。左右腋有泉二,煉丹池一。天半有七星橋一。石橫亙,絕頂突兀,磴道攲斜。有棋盤石,方平如砥。石子八,石磴二。有古樹犄蹲槎枒曲蔭如蓋。前則危巖峭壁,一望神戄;松杉一派,時作茶鐺鼎沸聲。遠則芙蓉一峰,秋花丹赤;金峰尖秀,霞絡雲囊。近則一石空竇,名曰「鈴子。」 為登眺憩止地。元張問行有詩鐫壁。邑令林繼顯斬荊闢徑,構亭其上,額曰「乾坤一覽。」 邑人依巖建剎,覆以鐵瓦,亂後隨燬。年來荊榛塞道,碑悉苔蘚,為《新邑十景》之一。

崀笏山 在縣西十五里。四山環集,獨此峰高逼雲霄,頂廣數尺,矗千尋,一石突起,峭削如笏,從盆溪而下,左右顧如人、如劍、如桐柱、如金莖,狀復不一,里人劉屆構一亭於隔岸崖頂。筆架山 在治南二里,三山連峙,尖秀如指,眾山排闥,如几如屏,作邑前案山。其下有石塔石洞,可容五六人。

紫雲山 在縣北四十里,介武岡之東南,孤插雲表,多產紫芝。

花溪山 在縣西七十里。粵徭居其南,盆溪介其北。兩岸春花簇錦,一溪迴遶,風雨驟至,溪花點綴,因以是名。

八十里山 在縣南三十里,綿亙八十餘里,萬山攢簇,難容車馬。介粵楚之交分界,有登雲庵,為行人憩息地。前有一泉,冬溫可浴,夏涼可飲。明末為潰卒所廢。

崀山 在縣西二十里笏山之左。

樟木山 在縣西四十里滑溪、盆溪之間。明初,建堡於此。粵地楚官攝服峒猺,遏其剽掠。《志》云:民猺雜處,多鳥言。今堡址尚存。

紫羅山 在縣東九十里西喉司之下。其狀如螺。林木蓊蘙,中有陳、馬二公祠像。前有獅象山,為謝崀笏寢所。右有天馬山,為蔣瑢幽壙。其山四時紫翠如錦,故名。

鬢子山 ,在縣南十里。青碧如髮,故名。

紗帽山 ,在縣東十餘里,一名「小金峰。」

三欄山 在縣西二十里。一山突出,三山環拱。高掛山 在縣東百餘里,高三十里,層崖絕巘之下,為無量壽佛駐錫處。石坡有劫灰,狂風拂之不去,以手摸之,則沾滯盈掌。元至正二十一年,建剎其上。旁有捨身崖,壁立萬仞。明楊氏母以繼媳妒,攜二孫投崖下,母死,孫存。僧徐聞崖下小兒啼聲,覓之,詢二子,云「見空中」 有金甲神捧足而下,煙霧濛濛,一瞬輒散。鄉人異之,以為妒戒。明末有僧素晏修行於此。順治二年,高僧漚和復談經其地。石上有泉,可供百餘人。大雲山 在縣南三十里,在金城山南,地界楚粵。山頂有天台庵,古樹離奇,煙嵐蒼翠。

芙蓉山 在縣南二十里。一峰尖秀,中有石室,可容數十人。

天馬山 在縣南二里。雙峰雄峙,形似駿馬,為學宮案山。

玉屏山 在縣南三十里大雲山之右。孤峰突兀,儼若玉屏。中一石如魚飛躍狀,故俗名「鯉魚石。」

桃源山 ,在縣北三十里。

少延山 ,《水經注》云:夫水出零陵縣界少延山。扶陽山 ,在縣東十五里。《水經注》云:「夫水東北流逕扶陽」

獨石嶺 在縣南二十里。孤峰屹立,為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