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白馬洞 ,在縣西二十五里,即《道書》云:「二十五洞,白馬浪光之天。」

桃花洞 在縣南三十里桃源山下。一名秦人洞。洞前有石橋,橫跨兩山,名「遇仙橋。」 旁多方竹、石菖蒲、黃精等藥。洞口流泉瀑布千丈,落石壁下,出洞里許,伏地不見。至北三里桃花溪,合流出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唐劉禹錫詩俱在琵琶洞 ,在縣境。昔人遊洞中,隱隱聞琵琶聲,今失其所。

靈巖洞 在縣北七十里靈巖山下。洞中有小河並龍潭,水清澈,旱亦不竭,流溉田畝。石壁上舊生大士像。明成化間,知府楊宣愛而取之。今其舊處復長前像。又有二石,如鐘鼓,石乳垂垂下注,作龍鱗麟角及瓊花玉樹狀,種種不可名狀中有斷碑,勒浴浦師詩。後為桃花洞舊塞,於萬曆十七年春忽大開。洞右有流水池,左壁石乳生白衣大士浮海像,壁立千仞,衣褶宛然石頂,光瑩照人,色如黃玉,土人謂「數洞相連,水可通小艇出入。」

方山洞 在縣南百八十里方山頂上。洞中有八景:曉瘴垂簾,夜蟾分耀。山滋花雨,石乳螢酥。開雲呈態,空翠含嬌。泉翻碎玉,鳥度幽篁。昔人有云「方山脈自泰山來,雲捲重簾洞府開」 之句。漉魚洞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大敷溪。上有仙洞,下有石穴。土人禱雨,入洞取水,聞溪流聲。高靈洞 在縣北二百里,三面皆白,俯仰五十尺,橫廣有加。洞右有小門,僅二尺許,門內沉黑燃炬。入數十折,得堂房數間,朗然有光,四壁結成佛像。堂後為長灘,四五折為十曲巖。又數步為仙界坡。由坡而上為浴盤。盤左石床、石枕,自然結成。右行有水田十二,可占,歲十二月水旱。逶迤約十里許。

金鶴洞 ,在縣北二十里。三面皆絕人跡,一面臨水,據石而上,凡三折為小室,再折為石門,後昏杳不可入。

僊塢洞 ,在縣東北四十里。

何仙巖 在縣西三十里。傳為何仙姑所到。歲旱禱雨輒應。

《紫蘿巖 》「蹲立巍峨,煙霞俱紫。」

水心巖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怡望溪口。高聳雲霄,上有仙跡。

「燕子巖 」 ,有二,一在桃源縣西一百三十里,連壺頭山,下有深峽,歲旱禱雨多驗。一在桃源縣西三十里,石壁有觀音畫像,出自天然。

花巖 在縣東北六十里。巖石亂疊,繡駁如花。函子巖 ,在縣南六十里。

牛鼻巖 在縣西一百里。

《仙掌巖 》「山色崢嶸,水勢洶湧距。穿石,歷清湘,上有仙足跡。」

大江 在縣前。一名「沅水。」 自牂牁發源,至辰州,會大、小敷溪、怡望流水諸溪,過縣東,經本府入洞庭。

延溪水 ,按《一統志》在縣東五里,流入沅江。麻家河 ,在縣北三十里。

吳溪河 在縣北四十里。

白洋河 在縣北三十里。

趙家洲 在縣學前大江中,居民種蓺其上。明弘治十二年,僉事張鎮判給本學。嘉靖間,呈請院道售價改學。隆慶五年,大水衝沒。今如舊,地荒。

潼汸洲 ,在縣東十五里,為縣左臂,即《八景》中「潼汸晚渡」 是也。

鵝公洲 :在縣東二十里。

石灰洲 在縣東十里

吳家洲 在縣南十里

洄洲 在縣南十五里

溶洲 在縣南三十里

大敷洲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大敷溪口。蹙口洲 ,在縣東三十五里。

陽洲 ,在縣東三十里。

李家洲 在縣東,與蹙口洲相連。

纜船洲 在縣南三十里。漁郎見桃花,纜船入洞,故名。

桃花溪 在縣南一百里。源出高橋一柱山。延溪 ,在縣東五里。源自高橋北村,流入沅水。今有渡,古烏號弓,出此溪柘樹上。

呂真溪 在桃源東三十里,源出龍潭西溪,流入沅水,今有渡。

小敷溪 在縣南一百里,源出高橋一柱山。蘭溪 ,在縣北一百里。

九溪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