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2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道轄七府二州,郴其一也。

永興縣

漢便縣在今縣治東南隅,隸桂陽郡。前宋省「便」 入郴。陳復便縣。隋省「便」 入郴。唐開元三十年,刺史趙珵奏析郴縣北四鄉置安陵縣。天寶元年,改安陵為高亭縣,去便五十里,今巡司地。宋熙寧六年,太守李士燮議廢高亭,遷於今縣治為永興。元、明俱隸郴。

皇清仍之。

宜章縣

隋蕭銑據郴州,析郴南界為義章縣,治在永福鄉下村,以縣有大章、小章二水,故名。唐武德七年,廢義章,武德八年復。長壽元年,分義章置高平縣。開元二十三年,廢高平,徙義章於高平廢縣,今縣治是也。肅宗乾元元年,改桂陽郡為郴州,治平陽,宜章隸焉。宋太平興國元年,改義章為宜章,以避太宗諱故也。元明因之。

皇清亦因之。

興寧縣

漢順帝永和元年,分郴縣地置漢寧縣。三國吳改漢寧為陽安。晉武帝改陽安為晉寧。陳省晉寧入郴縣。隋復改晉寧置晉興縣。唐貞觀八年,廢晉興。咸亨三年,復置資興縣。後五代廢資興為泰縣。宋嘉定元年,復割郴之程水、資興二鄉,仍置資興縣。舊治在一都鳳凰山前,今梵安寺即其故址。紹定中,改資興為興寧縣,徙治管子濠,即今縣治。元、明因之。

皇清順治四年,入《版圖》,仍舊名。

桂陽縣

東晉析郴縣地,置汝城縣,舊址在縣之西五里。陳武帝永定三年,析桂陽郡地,置盧陽郡,即汝城。隋文帝開皇九年,併盧陽地,仍為桂陽郡,置盧陽縣,隸荊州刺史。大業元年,隸桂陽郡。十二年,廢桂陽郡,改隸郴州。唐太宗貞觀元年,改盧陽為義昌縣。後唐莊宗同灮三年,改義昌為郴義縣。宋太平興國元年,改郴義為桂陽縣,即今縣治。按郴舊志載大業初改盧陽為桂陽,屬連州;唐天寶元年改桂陽為義昌,屬桂陽郡。查《桂陽縣志》無此二事,惟稱明學士解縉《壽江記》云:「鄧立仁,其先衡州人,元末為盧陽尉,因家焉,故隸廣東。明初即盧陽置桂陽縣,遂屬郴州。」 夫縉明初人也,見聞自確,不知元時之復改盧陽隸粵東,係何年月?豈郴《舊志》誤載為大業、天寶耶?或兩改粵東,而《縣志》略之耶?夫事屬元、明,尚不能詳,況遠在隋、唐間,而可妄為臆斷乎?附記於此。

桂東縣

宋寧宗嘉定四年,路帥曹彥約慮峒賊出沒,割桂陽縣之宜城、零陵二鄉為桂東,縣治始此。按《史記》稱項羽尊楚懷王孫心為義帝,徙都郴,郴之得名始此。漢以後,或稱郡,或稱縣。至隋唐始稱州。而宋、元及明又為軍、為路、為府焉。自洪武改直隸州,迄今未易。余觀他郡屬邑多自外附,惟郴屬則一本所傳,永始、便宜始義章,寧始漢寧,桂陽始汝城,桂東又分自桂陽,俱係郴縣地,而縷析之。譬之木焉,郴其幹而五屬其枝也;如水焉,郴其源而五屬其委也。後之蒞斯土者,知五縣悉由郴出,當如父之於子,愛惜調護焉可也;為五縣者,知自郴而分,當如四體之於心腹,維持環衛焉可也。故臨藍請幫助識別此字。陰始雖屬郴,卒遷徙靡定,惟五縣則始終不移。嗚呼,先王畫疆分野之際,不可謂無深意存焉矣。

郴州疆域考      州縣志合載

郴州疆域圖

郴州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