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2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似筆架然

柱石山 ,在縣北十五里。上有石如柱,乃縣所由名也。

蓬萊山 在縣北八十里。三山列峙,如蓬萊三島,因名。

林排山 ,在《二圖》巖門寨,縣東三十里,下有流泉,山勢排闥,如木壁削成。

急溜山 ,在《三圖》,縣北三十里,前後有溪,山當急溜,故名。

簸箕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形如箕。

白雲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上有梵剎,四圍環以村寨,晨暮炊煙如雲生其麓。

岑朗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形如垂趐,溪水暗流其下。

高雲山 在興文縣東六十里。山最高,而雲生山下。

元正山 ,在興文縣東六十里,林木蓊翠,朝煙暮靄,如米家圖畫。

新舟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形如舟,水環流其下,層層梵剎,蔥蔚可觀。

蓮花山 在縣西六十里。其形似蓮花。

寶林山 在縣北七十里。有庵在其上。

金剛山 :在城東六十里。相傳遠口羅漢寺有金剛二神飛昇其上,土人異之,為立寺。

邦峒崖 在縣北十五里。峭壁臨水,鑿石路以通行人,往來如走廊廡下。溪橋遶麓,梵剎踞巔、鐵山坪 ,其地寬敞,可容萬馬。三面環山,一面遶水。山隈積雪,至春不消。

「紫雲巖 」 ,舊立真武堂於上,前有三石,峙立若儀門,去城北里餘。

得勝嶺 在縣東二十五里。

分水凹 在縣北七十里,沅州交界處。從山之嶴,一水往沅,一水歸天柱。

西江 發源於鬼拈寨腳,順流從西而下,至城北五十餘里至小江,與清江合。

仙姑井 在縣東二十五里。

白龍井 在縣東二十里。

金溪井 在縣南二十里。

金沙塘 在縣東四十里。

相公塘 在縣北三十里。

古木塘 在城北三里。塘有「一木,不知流自何年,半浮牛沉,合抱不止,青絲旋遶,望而畏之。土人暮夜時見其露形,江岸百餘年穩載如故。」 石牛塘 在城北三里,昔有善水者入淵而見其形,前足仰而立,後足俯而伏,青絲飄遶,冷氣襲人,不敢近焉。

荷花池 ,在縣南門外,中有臺,圍十餘步。滑石灘   、長灘    、門坎灘。

敗灘    。《石牛》灘   。《蔣公灘》。

「《梗洞》灘   。」 「《橫巖》灘   。」 《雷打灘》。

「沸水灘   。」 《長喉灘》。

《會同縣志》

煙墩山 在縣南城外,即治之「朝山。」

香爐巖 在縣西二十里,高聳二十丈,乃邑之水口山也。

雷坡 在縣東三十里。二十八峰之間,常有紫雲覆其上,故菴名「紫雲。」

八仙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八仙曾遊於此,上有圍棋跡。

蓮花洞 ,在縣西北半里許。石山突兀,頂似蓮花,喦谷崆峒,雲龕天構,有泉穿石罅而出,涓涓不竭。

沅江 ,去縣一百五十里。源出西南番界,過長潭、雲潭、深溪、金溪,與朗江合流。

竹瓦溪 在城東七十里。兩塹如竹瓦,故名。七溪 ,在城西二十五里。大小七溪合為一,出浪江。

平川 發源金龍、排欄二山,西流城北,入浪江。中多寬平膏腴,水漲時一望如湖,三里人民居焉。

水利附

《天柱縣志》

朱公堤 在南坡之麓。澗水出其右。居民爭水利以灌田坵,往往鑿之,令以此為邑脈過峽之處,因築堤數丈,以均水利。

巖寨壩 三座,灌田一千二百畝。

雷寨壩 二座,灌田二百八十七畝。

薄皮寨壩 二座,灌田一千九百畝。

伍家寨壩 一座,灌田二百畝。

烹寨壩 一座,灌田七十畝。以上係一啚度。馬寨壩 二座,灌田三百八十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