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2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圍約三里,高一丈八尺,歲久傾圮。正德三年,知縣尹詹復加修葺。十三年,復行通修。崇禎十三年,知縣周麟內外俱砌以磚。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何林增修。十二年,知縣曹興隆

「增以《女牆》」 ,復加修葺。

通道縣城池 土「城,明洪武十四年立。成化八年,知縣周鑑易以磚,立串樓。」 嘉靖三十九年,洪水衝圮,知縣李良翰重修。萬曆二年,知縣陳嗣光復修,歲久盡傾。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杜毓秀捐修土城串樓,復助民。

入城修房,住居乃成。縣治二十一年,洪水衝決,土城串樓去半,縣令殷道正捐修如舊。

綏寧縣城池 石城,世傳諸葛武侯所築,明時始拓之。周圍約二里,土門三座。正統間為苗賊攻破,後增高丈餘,厚五尺。成化庚寅,都憲吳琛按屬,命甃以石,高一丈五尺,廣五百餘丈,立串樓三百間。丙寅冬,知縣麥春芳更以方石。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楊九鼎重修,並建西南二樓。

靖州關梁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州

《渠西雲》路 在迎恩坊,通會同。

「鎮遠分逵 」 在迎恩坊,通銅鼓。

《安邊正道 》在福善坊。通五開。

「演武通衢 」 在崇教坊通教場。

《耕鑿康衢 》,在渠河北岸。

綏來孔道 在渠河東岸。

渠陽古鎮 在舊渠陽軍,通綏寧。

遙瞻象魏 在老丫坡上。郡守湯价題一坊為「俯視衡湘」 、通綏寧,今俱廢。

通濟橋 在正南門外,跨潩溪,舊名「馬王橋」 ,以馬希範經此而建也。

永濟橋 在小南門外,跨潩溪上流,俗名「新橋。」 天順六年建。

明月橋 在元妙觀前

凌雲橋 在儒學泮池上。今廢。

文昌橋 在城東,跨後山溪。隆慶二年建,後圮。今重修。

南薰橋 在城南,跨古松溪,出渠河,俗名「土橋。」 正統間建。

迎恩橋 在西門外,跨荷花塘,《洪水》衝圮。康熙元年重建。

永安橋 在城西二里,跨安樂溪,舊名「石工橋。」 郡守湯价修憩亭。今亭廢橋存。

蔣工橋 跨潩溪上流

地陸橋 在城西五里,通三鄉。

橋頭木橋 :在城西三十里,通銅鼓。

諸葛橋 在城北二十里,通洪江。孔明征蠻過此,因名。

浮橋 跨渠河。成化間,郡守伍璣創。下置小舟,上覆木板,鎮以鐵索繫之,兩岸每年取綏寧臨口木鐵修之。萬曆五年,郡守祕心傳創平底船,革綏寧木鐵之擾,每年修葺,額曰「利涉」 ,曰「弘濟。」 二匾今廢。以浮橋類蜈蚣,置鐵雞以鎮之。今見存。

城田橋 跨城田鋪溪,州北二十里。

啟後橋 在城東十里,跨一渡水。參將史春建。中央橋 在州西南七里。

安樂橋 在北門外

溪口橋 在白豹潭上

迎仙橋 在飛山麓

永寧橋 在城西北四十里,地名「龍寶」 ,通洪江,舊名「石坡橋」 ,因洪水衝圮,今重修。

株水橋 去州城二十里,通洪江大路。

渠河渡 即浮橋之滸。水泛則撤橋,用官船渡之。

「特袍渡 」 即「啟後橋舊渡。」

貫保渡 在州北三十里。有官船。

天柱縣

遠口橋 在縣東五十里。

寶帶橋 在縣東五里。一名「保泰橋」 ,又名「伍家橋。」

西流橋 在縣東八十里。

永勝橋 在縣北三里

紫雲橋 在縣北門外。康熙八年,更新創焉。西江「嗣壽」 橋 舊以木為之。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復宗捐俸甃以石。

擺頭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王家寨橋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楞寨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

三叉塘橋 在縣北五十里。今廢。

聚溪沖橋 在縣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