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岳武廟 按《縣志》「在演武亭左。」

薛公廟 按《縣志》在圭峰右石巖中。

文昌宮 按《縣志》,在圭峰左。

大忠祠 在厓山全節廟前。縣丞陶魯建正堂三間,東西廡各五間,儀門三間,外門三間,碑亭一座。初,知縣丁積割廢田三頃餘,供全節、大忠祠事。嘉靖初,巡按李美以圭峰南望厓山,遂建行宮行祠,以祀於圭峰。十一年,仍祀於厓山,恪修祀事。二十一年,督學副使林雲同建議,謂:「厓山全節大忠,死所不應,畏涉風波,望祭圭峰。」 遂毀行宮行祠,修復厓山祠廟。萬曆三十年重修廟祠,今俱廢。

丁侯祠 在歸德都白沙村。深八丈,廣四丈。正堂三間,兩廊各三間,儀門三間。明弘治間,邑人以丁有功於邑,故建祠祀之。趙思仁助祭田三十二畝,今廢。

吳、丁二公祠 在北門街,坐東向西,深六丈七尺五寸,廣三丈一尺五寸。正堂三間,儀門三間。明弘治十五年,縣羅令僑以丁積功在一邑,而祠乃建於白沙村,未洽輿情,故議建為「丁侯特祠。」 邑人鍾淑助金百兩,羅令置丁祭田四十九畝。崇禎十四年,以名宦吳拳特祠傾廢,附祠丁祠,撥大沙田六十一畝,以供祀事。

吳刺史祠 在縣東。宋嘉定中,知縣吳懿德建,以祀晉刺史吳隱之。後士民以懿德清白無忝,隱之遂以懿德配享。

吳公祠 邑人創,以祀吳拳。今此祠與《吳刺史祠》俱廢,其地皆不可考。

三廣公祠 初為勇敢祠。成化十五年,僉事陶魯建,以祀陣亡者。深二十丈八尺,廣八丈五尺。正堂五間,東西兩廡八間,外廳三間,儀門三間,外門三間。弘治中,知縣羅僑改陶公祠祀陶魯,而以陣亡者配享。兩廡祭田八十二畝。嘉靖中,額曰「三廣公祠。」

白沙祠 初在北門街。正德七年,御史高韶建,以祀陳獻章。嘉靖二年,布政使章拯移像於普庵堂,御史熊蘭、提學副使歐陽鐸改遷於關王廟,即今祠。刑部「尚書林俊捐貲置田二畝。嘉靖十年,都御史林富撥寺田二頃,知縣張文鳳易置民田一頃一十畝,以供祀事。」 二十八年重修。

皇清順治十七年,訓導陳龍光重修。

何道祠 在鳴山右。按察僉事何子明以築外城功,邑人建祠祀之。

伍公祠 在象山麓。邑人以築城功為知縣伍睿建。

林侯祠 為知縣林會春建,在禮義大圓洲社右,後附祀曾侯熙丙。舊有祀田為豪民所奪,官生何錩英查還,復修祀事。

三賢祠 在東門海濱,坐北向南,祀知縣袁奎、陳基虞、王命璿。萬曆庚戌年建,深十三丈,廣五丈。

卞公祠 為知縣卞應聘建,在仰德祠後。路由仰德祠左,知縣王泰徵額其門曰:「畏壘遺思。」 劉侯生祠 順治十一年秋九月,士民為知縣劉象震建,今遊擊府之左。正堂三間,大門三間,深六丈六尺,廣三丈一尺。祠後園地一方,長二丈五尺,大一丈五尺。今祠廢地存。

三水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外東南隅。為「木神牌」 三藏諸庫。至期即出。安於壇席而祭之。

社稷壇 :在城外西南隅。壇無石主,為《木神牌》二,藏諸庫。至期,則出於壇席而祭之。

厲壇 在城外西北隅。按《左氏》:「鬼有所歸,乃不為厲。」 此厲祭之壇所由設也。

城隍廟 在縣署後街西北,與縣署並建。嘉靖四十六年,知縣鄭孔道增修。萬曆三十六年,知縣韓紹忠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又修。

真武廟 在城北。按舊址在城內城隍廟左,後改建北門外,日久傾圮,至

皇清順治十七年修復,後數年,前殿火災。城內五甲

會眾修蓋

關帝廟 在城東。按舊址在南門內東偏,後改建東門外教場,上有明知縣陳原道「遷建碑記。」 廟後有小亭,刻關帝像於石而豎之。

北帝廟 在胥江。按舊址在華山麓,始於宋嘉定間,由元至明,歷有修葺。廟中有青蛇,鄉人奉為神將,奉祀切於所生,凡事難明赴質焉。至

皇清康熙九年火災,鄉眾捐資修復。

太尉廟 :在西南街尾。每年立春預日,本縣率屬至廟中迎春,取扮春芒春牛導引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