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渣溪水 ,在縣西二十里。源出潺水,經瀧合洲頭水入大江。

湯盆水 ,在縣西二十五里。

大溪水 即縣「前水。」

《小溪》水 ,源出大豐山,遶流九曲,經文秀峰麓合洲頭水入大江。

石高溪水 ,源出莽山,經陽溪水口,入樂昌。湯溪水 ,在石高水之下。

七姑灘水 ,一出遼水,一出宜章長寧鄉,合流過溧源堡,經七姑灘北合武陽水,東下樂昌。武陽溪水 ,源出臨武,經宜章入縣,過武陽司南合七姑灘,北合瀫溪水,入樂昌。

瀔溪水 ,源出宜章小瀧古臺寺,南流入縣界,至水口合武陽溪、七姑灘水,東下樂昌。

湯泉 在縣西二十里。有石如長盆,地中出泉若湯沸,有硫磺氣。人多浴之,四時不絕。明嘉靖四年,通判符錫建擬沂亭於左。亭今廢。有《記》。大坪溫泉 ,在縣西北二百二十里。

西田溫泉 在縣西三十里。

海岱溫泉 :在縣西三十里。乳源溫泉有十,惟海岱一源與榔木橋之泉,熱不易探。

官井 在縣治西

龍巖井 在縣南蜈蚣山。石有一穴,時泛黃水。俗傳有龍潛,禱雨即應。

翁源縣

翁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一名靈池山。壁立千仞,山頂有靈池,池有八泉,曰涌泉、溫泉、香泉、甘泉、震泉、龍泉、玉泉、乳泉。《圖經》云:「昔有二仙翁游息於此,樵者時或見之,居民飲其水者多壽」 ,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翁源之名蓋取諸此。明布政使翁大立、知縣朱景運有詩。

青雲山 在縣東北百里。高聳秀拔,與翁山並峙。舊傳樵者時見雲霞絢爛,有臺殿人物之狀,跡之杳無所在。按《縣志》,一名須彌山。

九仙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高二百餘仞。山頂有池,九石環列,俗謂「九仙壇」 ,下有九仙寺。鐵山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河源界出鐵明,近山居民或貪小利,招集亡命,以煮鐵為由,貽害甚大,有司常捕禁之。

鉛山 ,在縣西北百里。出鉛。

紙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山產竹,可造紙利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寰宇記》云:「山下居民皆姓利。」 又云:「山向甲,故名甲子山。」

華蓋山 在縣北四十里,形如華蓋,故名。下有耽石院,按《縣志》,一名淨源山。

雞籠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達郡孔道。石山對峙,如筍插天。萬樹盤嵐,一巖坦潤。朱景運鑴「燕超」 二字於上,有詩。

太平石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山石嵯峨,下有太平寺。僉事劉穩、袁慶祥有詩。

筆架山 在縣東六十里。一名「五指山」 ,以形似名。

青龍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絕頂有高蓋峰。

玉華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旁有池塘,廣四十畝,芄蘭可採。按《縣志》,一名蘭逕山,陽為羅江溪,溪陰有山,泝流而上,為特來峰。

水源山 ,在縣北三十里。峻麗聳拔。舊傳山上冬月有桃大如卵,樵人時見之。

寶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石山之巔,復戴一石,其下有「池,環繞左右。東巖出泉,深不可測。春夏水溢,時有巨鱗躍出,莫知所從。池多蓮藕,夏月過此,則菱香馥郁,水石交麗,隱然一奇觀也。」 舊有寶山寺,今廢。崖碑猶存。

桂丫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以形似名。通始興、龍南二縣。明因山寇竊發,置巡檢司,賊焚毀,鄉人闢故址為田,遷巡檢司於南浦。

皇清因之。

大臘嶺 在縣南七里。高千餘仞,周圍百餘里,不雪而寒,盛暑如臘,故名。舊有仙翁煉丹於此,丹灶猶存。至今常產異草。有味苦而辛、色緇黑者,能消食化氣,人多取噉之。明知縣朱景運有記。

小臘嶺 在縣東北八里,狀如大臘嶺,為縣治主山。

九曲嶺 在縣北三十里。盤旋九曲,故名。狗耳嶺 在縣北七十里,兩峰對峙,如狗耳狀。梅巖 在縣北三十里,中可容數百人,舊有隙通朗,今隙已閉,遊者秉燭乃得入。以宋進士梅鼎臣讀書其中得名。巖下即梅氏世居,號為「梅村。」 宋乾道乙酉,梅氏合族避寇於巖,寇以煙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