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推官衙 在通判衙西。明嘉靖辛丑重修,今裁。經歷衙 在經歷司東。

照磨衙 在經歷衙東,久裁。

司獄衙 在本司內。吏舍二十餘間在縣衙內南「申明。」 旌善亭在大門外左右。傾廢已久,知府馬元重建。

陰陽學 在府治東

醫學 在「陰陽學」 右。

僧綱司 在大鑒寺

道紀司 在元妙觀

察院 在西門通衢,即宋之提刑,元之分司也。創建無考。明嘉靖十七年,巡撫陳大用、知府鄭騮重建。今廢。

布政分司 在府城隍廟左,久廢。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馬元捐俸改建東嶽廟。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右。明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錫重建,久廢。今改建「準提庵。」

嶺南道 在通濟倉前,今改為「北察院。」

兵備道 舊在東門內。明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錫遷於按察司右,其地乃舊社學也。今改為關帝廟。

南韶道 在西門通衢,今廠稅分司居住。府館 在西門澄清坊,舊在華光院,明嘉靖三年,知府周敘建,今為「南韶道。」

芙蓉公署 舊在南門外,今廢。

通濟倉 在府治西南。宋、元倉舊址。

「曲江縣治 。梁乾化間創於通闠門外。宋紹興二年,遷府城南門學愛坊。丙子兵火。元至元二十一年,復創於通闠門外。延祐元年,又遷譙樓東。明洪武五年,知縣吉昌遷於府治西南育民亭。宣德三年,以縣為長史司,縣移於忠佑侯行祠。正統十年,王遷國,縣仍復舊治,歲久傾圮。」 正德十六年,知縣李源重創正堂五間,萬曆二十八年知縣龐履教重建後堂三間,幕廳三間在正堂左戒石亭六房,東西共十間,年久傾圮。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凌作聖重建。

縣丞衙 在知縣衙左。明崇禎十一年,縣丞王朝班重建。

主簿衙 「在知縣衙右」 ,今裁。

典史衙 即主簿衙。吏舍在儀門內,「申明」 、「旌善亭」 俱在大門外,久圮,康熙元年,知縣凌作聖重建。

平圃巡檢司 在城北九十里。明洪武十六年開設。

《濛》。巡檢司 在城南八十里。明洪武十七年,開設。

河泊所 在河西下廂,洪武十六年開設。嘉靖元年,知府周敘重修。後奉裁。

宋惠民藥局 在府治東。

宋永通監 在武水西古城中,有余襄公記。元平準行用庫 在風度樓東西,舊旌善、申明亭是其地也。

元蒙古學 在余襄公祠東。

預備倉 在延祥寺後。明嘉靖十八年,知縣胡德純重修。官廳一間,廒十間。天啟六年,總督何行文於內分一廒為督院新倉。崇禎九年,總督熊行文設置義田,分一廒收貯各租榖。

察院義倉二所 一在風度樓,一在武鎮街,今俱廢。土地祠在儀門左;監在儀門內右。崇禎八年知縣潘復敏造。輕監一間,重監三間,提牢房一間,守宿更夫一間,共六間。

養濟院 原在城南隅。明洪武五年,遷於相江書院。正德五年,知府華昶遷於新館驛之後。歲久傾頹。崇禎十年,知縣潘復敏重建。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馬元重建。

漏澤園 按《縣志》,舊在帽峰山北。

外縣

樂昌縣治 按《縣志》:「梁天監七年建在郭東都,隋遷於趙佗所築古城,元至正十二年為郴寇所焚。明己巳年,知縣索彥勝遷於城南都,即今所也。正德十四年,知縣李增重建。」

皇清順治八年,山寇焚毀。十三年,知縣盧璣又鼎建。

焉。正堂三間,扁曰「忠愛」 ;川堂三間,扁曰「敬簡。」 後為後堂,最後為樓,樓後為園。知縣衙在後堂北。幕廳一間,在後堂左。戒石亭今廢。六房東西各四間耳。庫房在正堂左。土地祠一間,在儀門左。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肅賓館在儀門右,今廢。吏舍在監後。

縣丞衙 今廢

主簿衙 在正衙西,今廢。

典史衙 在吏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