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百五十兩,自捐銀五十兩,共銀三百兩,置鄧日忠、龔一紅田共八十畝零。又鄧韶彥、黃道昌、黃文華及丘氏各捐助田共九十六畝三分零,每年共該租一百九十八石零。內除折租銀六兩一錢一分八釐抵納錢糟外,尚存租穀一百六十三石一斗一升,每年運赴上倉備賑。今田不知何歸?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府馬元行縣清查據《列冊報》崇

禎丁丑年,知縣潘復敏捐銀五十兩,士民捐銀一百五十兩,共銀二百兩。置買龔一紅田一十畝零三分,坐落土名「樟樹底」 等處,在太平都八甲龔守珪等戶內,被寇殺絕,田地荒蕪。順治九年,按院楊題豁無徵。又黃道昌、黃文華各捐塘田共租九石八斗,荒蕪無徵外,尚存鄧韶彥及丘氏各捐共田八十六畝零四釐七毫,載租五十三石五斗,共折銀一十兩零七錢,每年完納在縣給濟貧生及貧民用。

外州縣

樂昌縣學 「舊在西門外臨河。宋淳熙十五年,知縣曾造遷建於東城外拱秀坊。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縣丞李鳳重建。永樂十四年,知縣史彬、正統七年,知縣曹德懋、典史鄭麟相繼修。正德十三年,兵憲王公大用、知縣李增遷入北門城內。嘉靖間,知府陳大綸、同知胡瑞遷復城外東北。萬曆庚辰年,知縣張祖炳與」 鄉紳鄧周、生員駱价等協議,呈遷南灣。會本府推官郭宗磐公務至昌,郭善堪輿亦欣然稱吉。於是申允當道動支官帑,仍捐俸以倡,士民義助落成。是區也,武水前紆,神峰後聳,龜峰踞其左,塔岡拱其右。扶輿清淑,此其獨鍾矣。參政陳萬言有記。大殿一座五間,兩廡各五間;戟門三間,扁曰「仰聖門」 、「泮池」 、「櫺星門。」

教諭衙 在東廡路東

訓導衙 二一在縣治後,一在縣治東。

射圃 在舊教場

龜峰書院 去縣南一里許。明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錫發銀五十兩,命知縣張鑑建,前作洗心亭一所,後起塔一座。萬曆九年,知縣張祖炳於院後又建「觀音閣一座,并修洗心亭。」

文昌書院 在北門外。正廳三間,樓一座三間,東西廊各四間,舊為「濂溪書院」 ,今廢。

鳳山書院 在皈下都,邑人布政白思謙建。城內書院 在縣治右。康熙十年知縣李成棟建。

河南社學 在舊正心鋪前右。

城南社學 在南灣廟前。

柏沙社學 在駱家祠堂後。隆慶間頹圮。萬曆八年,邑人駱彬、駱价率族具呈,知縣張祖炳重建。

郭東社學 在上郭。以「郭頭廟」 改建。

郭西社學 在縣西

土頭社學 在樓下村。以《八角廟》改建。

辛田社學 在平富村。以《辛田廟》改建。

安口社學 在安口村

曲碣社學 在長。村里田社學 在里田村。

榮村社學 在榮村。以《崇福寺》改建。

九峰社學 在巡司側

皈上皈下社學 在羅渡巡司右。以上十三所俱明嘉靖間知縣龍章建。今十一所廢。

學田 宋端平元年石孝淳置,蘇應龍「記。」 田數無考。明隆慶五年,兵巡道許宗鑑、知府李渭,罰峒民李成出田五十畝入學,除糧差外,實入租銀三兩二錢。萬曆乙卯,邑人李延大捐貲置田一百畝送學,吳其貴「記。」 又李新馥入籍田土名下坪石田十畝五分,水頭廟李書房背田三畝,及通庠原置公田四十二畝一分,共田三頃。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李成棟清出,惟延大置田僅存。

四十畝,復捐俸二十五兩。置斜兜沖豬子夾田九畝九分,又續送九公坵田八畝,納糧免差,三歲所入為通庠科費。內撥李延大置綠江田十三畝,黃岸頭田十二畝及九公坵田八畝,存學收租支用。

《義田 》宋泰定間,邑人鄧士宗、鄧士章仗義捐入學田。

膳學鋪房 在南門外。門左六間,負城面河;門右二間,背河面城。明嘉隆年間,知縣王三聘、鄭誨修送入本學收租為課士之費。

義倉 :康熙十年,知縣李成棟建。

仁化縣儒學 在縣治西。宋嘉定三年創,後燬於寇,改建於縣治東。淳祐元年,縣丞鄭軫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