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芙蓉社學 在芙蓉鋪 。以上今俱廢。

學田 :「按《縣舊志》」 ,止載知縣徐恆錫、朱景運各捐置買田地,塘稅歲收租銀六兩五錢,未符解額。行查據縣冊報,另有新陂、周陂等七處,田稅共一十四畝一分,佃民胡殿邦等承耕。又石灰山及倉前鋪一間,歲收租銀六兩九錢。除納糧差外,存銀一十三兩四錢。

《皇清》俱解學道。

英德縣儒學 。「宋慶曆間,郡守王仲達於大慶山建學。元末兵燬。明洪武七年,縣丞王義、訓導楊復春、永樂四年,知縣熊友信重建。天順三年,火於流賊,師生避居城內。成化五年,署縣事翁源、教諭林永齡奉巡撫陳濂命,以城西門外嶺南道改建。十八年,知縣胡旭因地卑污,增培三尺。二十三年,通判伍惠修、知縣丘」 策又建「尊經閣。」 弘治六年,兵備道袁慶祥復遷於大慶山。嘉靖三年,因大慶山荒僻,謀以布政分司湞陽驛地改遷,教諭蘇朮往來申請。至五年春,提學歐陽鐸始決遷之。嘉靖癸丑,知縣諶廷詔、萬曆辛丑知縣蘇大用皆重修。後知縣嚴遵試復遷於大慶山,以數科不發。甲寅,知縣丁仕明新遷於會《英書院》。

教諭衙 在啟聖祠前

訓導衙 二一在敬一亭左,一在明倫堂右。廢學倉 舊址低下,時有水患。明嘉靖十七年,教諭鄭泮以本衛空房捐俸改建。

射圃 舊在大慶山

涵暉谷書院 在南山鳴絃峰下。宋景德間,知府王仲達創。慶曆「間,知府汪任、天禧間知府臧制繼修。元廢。明天順間,知縣杜宥、嘉靖元年知縣張慎各重修,表以石坊。」 今廢。

龍山書院 在縣北龍山之麓。明嘉靖元年知縣張慎建。祀宋別駕唐介、侍郎唐冑有記。後以有宋名賢,遷謫不止唐一人,遂改為「七賢書院」 祀之。十八年火災,二十年知府符錫修復。南山書院 在聖壽寺後。明嘉靖九年,合境士民思本府通判符錫議處驛傳,募民兵,興社學,開峽路諸惠政,建院肖像以祀。餘貲買田一十二畝五分,歲收租銀七兩,為香燭牲醴之費。仍積其餘以備湞峽橋棧修理之用。

會英書院 ,舊湞陽驛地,今廢。明嘉靖丙辰,知縣諶廷詔查復建書院。前為大門,中為文會堂,後為祠,祀鄭公、重威各三間,東西為號舍亭臺。耆民鄧億募建未成,主簿鄭德儀興工,同知縣林高岡捐俸助成。

復所書院 在張公祠側,今廢。按《縣志》:「復所,楊公,歸善人也。欲倡道英德,貿民人木蒼空地一所,建書院,朝夕集諸生講學於此。」

桃溪書院 :在步月臺東。明崇禎十二年,知縣吳永澄奉檄捐俸,擇勝於斯,寮屬與通邑紳士耆民欣然助建。仍置田地房租,凡會課修葺之資,咸取給焉。

石舟鐸院 在東關東嶽廟前。知縣張斗建。養正社學 冥助廟改建。

包蒙社學 ,元天宮改建。明嘉靖五年,因以湞陽驛改遷儒學,而社學地為湞陽驛,今廢。崇正社學 ,在社稷壇前。明嘉靖十四年,知縣何世綸以養濟院空地,創立堂屋三間,臨街店房四間,北向,為贍學之資。

朝陽社學 在清溪。以《鳳凰祠》改建。

古風社學 在縣北八十里古道上。廟改建。浛光社學 在巡司右。明嘉靖二年,俱提學魏校毀淫祠,改建。

頤貞社學 在城隍廟左。明嘉靖十年,知縣何世綸建。

月臺社學 在南山馬頭步月臺上。明萬曆乙未,訓導何予高捐俸建中堂一座、後堂一座,兩房前構步月樓一座。

學田 ,一,土名「大慶山」 ,舊地自姜公祠後起,至巡道後止,地三百五十一步六分,該稅一畝四分六釐五毫。前以坑為界,後及兩旁以牆為界。一學對面鋪地二間,每間租銀二錢,今俱荒。一土名「白石前、獅子」 等處田,遞年十一鄉,該穀二十四石,折乾租銀四兩。一土名「麻寨」 田,租銀十兩,係鄉民曾約自置。慮子孫日後廢蕩,內將四兩送作學租,尚存六兩,係約子孫永遠收管,供祖宗香燈墳塋祭祀等用。其田坵段與學田參間,庶子孫無得變賣,每歲春秋二祭送胙,如有擅賣,即行追究贖回,治以不孝之罪。買者亦擬不合原價入官。後因白石前田洪水崩陷,將租減半納銀二兩,兩項實存租銀六兩,內除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