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5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義興人。余謂誰,毘陵張瑋也。」

《復湖水紀略》
戴賞

惠水出石埭山水簾洞,合橫槎以注西湖。湖盈而復 循城關入百官池,盤旋印山,愬公卿橋而南,逶迤鍾 美寔一方之勝。正德間,豪民壅洞水為塘,而湖源漸 匱。已復有穿湖之壆洩水以去者。諸生父老屢言於 官,事輒寢。嘉靖三十五年,推官揚載鳴重輯《郡志》,一 切利弊咸釐正以書。諸生湯旭等喜曰:「此其會也。」乃 復列狀以請。通判吳晉欣然任之,即移公考議。公乃 稽故牘,勘覈之由,按圖發奸,議歸詭射之稅于豪戶, 仍俟成,刻石於學,示久遠。牒報吳公,一如公擬。具獄 上,當道允焉。乃盡還其所壅洩者疏築之。楊公又嚴 督委官,及遣諸生行視其工,務合法度,於是湖以復 故。邦人士胥慶之。

《遲蘇閣記》
葉維城

鶴峰,邑治後一崇岡耳。自東坡先生卜居,遂開生面, 環峰前後,各負勝觀。然先生從蜀入惠,郡邑中湖山 之勝,千年占斷,而生長茲土者,究不能搴芳荇藻,擷 秀雲蘿,不幾令江山咄咄嗤人乎?余家郡城,去鶴峰 一衣帶水,曾誅茅湖漘,仰止先生於山高水長之際。 而邑侯廣寧連父母風流惠愛,尚友先生。六年政成, 取鶴峰祠堂新之。顧亭後隙地謂余曰:「此亭東偏,翠 巒萬疊,錦浪千迴,可無半椽,坐收勝勢。且眺矚之餘, 小憩北窗,曉風入戶,又非先生睡美處乎?君長茲土 者也,盍亟圖焉?」余為躍,喜且樂,與我公為方外交。爰 捐百緡,構垣九楹,凡欂植楄橑,瓴甓瑱霤之屬,咸自 衡庀。計庸量期,浹月閣成。顏曰「『遲蘇』,余志也。亦以見 長茲土者,好事如予,或不見嗤於先生云爾。」

《蘇東坡寓惠集序》
翁鴻業

東坡先生奎宿墮地,磨蝎乘之,故雖名遠德尊,竟轗 坷沒齒。蓋其意象疏托,不合時宜,物已是蛾眉,而談 啁弩脫,遂致腐翼見軋,助含膠以沙迷陽之夔有由 也。先生稱「逐臣於惠者,九百四十日有奇,不妨長作 嶺南人」之句,澹焉忘歸意。四百三十二君投奎履井 中,俾吐奇且久,泉石庶色色飛耳。乃嶺外著作,更爾 僊僊。米襄陽所云「一唫而清風颯然」者,豈絕世名流, 至此方換胎骨?文以奇而奇亶矣?計其居惠復為西 湖,長湖視錢塘一碧,具體而微春漲可試舫,翛然孤 往,而先生之託跡不俗也。酒食地獄久矣刑措,淘槐 炙芋,老饕安之,間徼腴羊。界破菜園,而先生之旅 食不雜也。欲人妄言,滌其沸骨,類飲竹蟲釀,嚶讙接 響,以供捧腹,而先生之寄興不淺也。相與數晨夕者, 翟李而外,有青裙白髮,壓酒以候觀花,而先生之客 侶不孤也。唯是多難畏人,尚友東方一士,時謂「五柳 韻中,獨許先生細和,無他氣味」似也。且得解於逍遙 之旨,雖在危濤顛沛,而飲食「作字自若。先生之體道, 殆更有進焉。」余觀黎是因氏所編《寓集》,舉其四載鬚 眉宛宛墨光間,先生今日而在德益有鄰矣。先生曾 刺杭,余每過鶴峰下,修部民禮,見芳祠晝掩,白日委 委,埋雲一抔,女青蹙綠,低徊不能已已。聞之朱明之 陽,榕水之漈,有角巾野服,歲修俎豆於春夢祠者,先 生之靈庶其「在是乎?呼之即出,請以予言質之。」

《平寇記》
倫以訓

壬午,惠之寇弗靖,僉憲施公分巡嶺東道,兼理兵事, 軍於長樂。公曰:「寇之由也,予其罔知。雖則聞焉,廣野 之民善騎射,其寇猾;瀕海之民善出沒,其寇慓;厓谷 之民善伺隙,其寇貪。惠之有寇,鄰於汀贛厓谷之寇 也,貪而無謀,勇而易撓,合而易睽,進不成行,退不相 守。夫貪而無謀則知屈,勇而易撓則力匱,合而易睽 則群渙,進不成行則制弛,退不相守則氣靡。屈而誘 之,匱而亂之,渙而散之,弛而惑之,靡而逐之,可成擒 也。」寇將至,左右曰:「可以出矣。」曰:「民未寧集,吾何以戰?」 乃謂長民者曰:「爾撫而庶,惟鎮惟戢,奠厥居,其無恐。」 寇少橫,左右又曰:「可以出矣。」曰:「兵未知鄉,吾何以戰?」 乃謂其裨校曰:「爾其訓爾隊,精爾器」,度無踰律。居旬 日,乃下令禡於社,誓師於郊,曰:「惟茲多方小蠢,恃其 險固,時或出之,以戕我民,我其討滅之。若去稂莠,無 耗嘉穀。惟其義,爾其毋越軌,毋僨事,毋或怠乃職,毋 易於爾敵,毋搖爾類,毋貪近功而忽遐圖,毋逸奔,毋 濫非辜,有不如命者殺無赦。」乃相地而軍之門焉。寇 入縱之大至,逆於新田,鼓之盡殪,獲其賊將二,俘五 百餘黨悉平,民乃慶慶,以無斁。樂之。令孫君邦彥以 其事告於《倫子》曰:「公之嘉績孚之於民,著之一方,其 不可諼也巳。吾聞之:德懋則庸,功懋則宣,宣而樹之, 其乃無窮也。且吾邑之有公也,猶堤之有防也。決而 壅之,澤而利之,誰其罔懷?雖公其弗耀,其若吾民何? 我其」紀之,敢以言請。倫子曰:「施天,夫可謂善於戎典 者矣。禮者,兵之節也。禮以紀律,律以陶兵,是以觀動 而知其形,觀形而知其實矣。夫勝之無常,惟典之常。 今師出而兩反,懋自滋省,令無戾焉,衷於禮矣,能無 勝乎?《志》曰:『兵上為安民,其次防民。大夫之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