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5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古仙水 在東里都。源出孫峒山,自南而北,又折而西,入於龍江。

西江水 出在左坑銅鼓嶂,經保溪而南,馬頭山水東注之,李坑屯水又東注之。西折二十里,沙田水東南注之。又西二十里,大鴨水東南注之。又西十里,白馬水東南注之。又西十里,小金水東南注之,小瀝水東北注之。又西十里,牛牯嶺水東南至下監注之。九洲水東會楊烏潭,北會南輋水,西會松坑水北注之。又西十里,大小到水北注之,明溪水南注之。又西二十里,麥田水北注之,長滘水南注之。又西十五里,石溪水北注之。又西二十里,陳溪水北注之,田坑水南注之。又西二十里,高橋水南注之,大小禾峒水北注之。又二十里,長塘水南注之。又五里,梁化水北注之。又西二十里,上下淮水西南會之。上下淮水 ,源出梧桐山,東流受李溪水、蔣田水、米塘水,至鼓角山北旋又受麻溪水,至官橋合於西江,遂北流受麻莊水,又受金斗水、豐湖水,入於龍江。

同湖水 在外水都,銀瓶嘴、白雲嶂諸山之水注焉。春夏之間彌茫數十里,冬月水落魚聚,鄉人利之。水出永平,入於龍江。

豐湖 ,今謂之西湖。郡人葉萼《志全湖大勢》云:「西湖者,豐、鱷二湖之會也。」 三大溪之流,北曰橫槎,西曰水簾,西北曰新村,曰天螺,合於西新橋,匯為湖,廣袤十里,汪洋千頃。然故道橫槎水趨拱北橋入東江,水簾、新村、天螺水趨西新橋,穿城注秀水湖,入西江。明初,闢南城,塞故道,奪秀水之流,注百官池,鑿象嶺脈而橋之,以達鐘樓,入西江堤拱北橋,使橫槎水不北洩,此西湖所以為湖也。

百官池 ,通水關,西引湖水,縈闤闠而東注之江。

《鱷湖 》。先有鱷患,故名。「橫槎溪」, 在鱷湖之北,湖源也。

芳華洲 在元妙觀前之右,俗呼「守爐砂。」 宋淳祐,州守趙汝馭建亭其上,名「逍遙臺。」 蘇軾有詩。後廢。

明月灣 在北城隅,其勢迴曲,都指揮石鼎侵以築塘。

「漱玉灘 」 在「元妙觀」 後,今陳姓居之。

方平洲 :在北門外。崇其地,湖水乃蓄。

秀水湖 在郡城內。西湖水舊注此,入西江,後改注百官池,則此湖瀦蓄得廣,四面人居環之,有魚菜之利。

東湖 在邑城左,一名塔子湖。宋州守陳偁歲旱,教民以牛車汲水入東湖溉田,即此。邑庠面之有甲山,在湖之中,教諭王宗徐所築。其右一支遶邑治前,民居蔽之,有沙類伏屍,故邑多人命之獄。其下石骨穿湖過花園圍,南折而西,又折而北,又折而東為樹塘頭,舊有瀝甚深,則東湖水與鐵爐湖之水會,實為邑治下關。西門外數武為竹樹塘頭,界水甚明,東龍中出,至此而盡。盤礡蜿蜒,故大姓居之最久,彬彬文學。其後兩處築塞,寖失其舊,不可不亟復也。

秀水 在西湖之上,東湖與西湖並,故聯書之。「蘇公堤 」 ,在豐湖左岸。紹聖三年,蘇軾出上所賜金錢築焉。萬曆四十八年,巡按王命璿檄推官溫國奇修築。《碑記》「溫公堤。」

北堤 ,故欣樂驛,距朝京門皆水道。宋治平間,知府陳偁刱堤二百丈有奇,旁植竹,曰「竹逕堤。」 明景泰七年,同知蘇潤、推官王瓚、知縣李寬、典史劉桓建石堤,石內重築厚土。成化間,知府吳繹思建石橋五,門,豎石人四。正德初,知府方良節重修。七年,知府陳祥重修。嘉靖十五年,知府史立模重修。十六年,知府李𤣱、推官方邦望增築橋堤,鏟石鼎所侵明月灣塘,移土以益。堤廣十丈,袤三十餘丈,堤厚水瀦,無恙者四十餘年,後寖圮。萬曆癸未,知府黃時雨甃鐘樓堤三尺,後水北趨,北堤始潰。壬辰,知府林國相捐俸築之,經歷丁雲霄董役。次年水漲復潰,經流處遂成坑谷。甲午冬,同知丘一鵬,通判唐體元、陳王策,推官廖如龍各捐俸,鄉父老士民協力醵金為助。甲子所吏目吳友道董役,閱二月告成。南堤 。宣德間,知府陳顏復修。正德間,知府方良節重修。嘉靖戊戌,推官方邦望增築。丙辰,推官楊載鳴從諸生湯旭等請,治盜毀者罪,得不圮。崇禎十一年潰決,知府梁招孟、推官張正聲修築。

鐘樓堤 湖水穿城瀦洩。嘉靖乙巳,知府吳至增關下板閘。萬曆丁亥,知府黃時雨易以石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