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甘泉 在縣南一里古南山壽寧寺,背深三尺,闊五尺,水甘香特異,秋冬不竭。宋淳熙中,知南恩州王亙尤嗜之,後號其地為「甘泉坊」 云。溫泉 在縣南一里,泉有二眼,一出北慣都熱水營官路南,秋冬尤煖,氣蒸浮如煙霧;一出南河都蚺蛇岡東,居民就以炮牲,與湯無異。清泉 在北津教場山麓,水從地脈湧出,最為清勝。汲而飲之。甘美特異。

淡泉 :在《三丫港》鹵水傍湧出一泓,味甘香。即海潮溢過,其淡如前,故名。

蓮塘河 在縣東六十里。發源恩平水東都白馬山,一名「琨水。」 流經那龍村,名「那龍水。」 五十里過蓮塘驛,名「蓮塘河。」 經合水山南流六七十里,經尖山渡,合於鼉江,由北津入海。

鼉江 在縣西百步。舊名漠陽江。發源陽春縣雲溪山五百里,歷受眾水,其勢始大,過麻橋,岐而為二。東派至獨洲都,激而成淵,深不可測,世傳有龍潛其間,因名「龍濤。」 水流經城西三百步,以舊郡名鼉山,則又名鼉江。或曰「恩江。」 自縣流二十五里,匯為石潭。西派隨地得名,及東洽合於石驛,由北津港入於海。

石河 在縣西三十里。發源羅琴山,流二十里入黃江。

麻濛水 :在縣西三十里。發源羅琴山,南流二十里,由豐頭港入於海。

龍潭 在縣西五十里,白石都郎官山之東。潭深一丈,闊倍之。相傳有龍潛其間,流十里入於海。

丹陽水 :在縣西八十里。源出梅峒山,出大墟渡,南流五十里,由豐頭港入於海。

白石港 :在縣西一百里。一名石門港。在郎官山下,通大海。

丹城水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梅峒山,東流六十里,由豐頭港入於海。

儒峒水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源出望夫山,南流九十里,由北額港入海。

北額港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受儒峒水入海界電白。《明成化志》:「西九十里」 ,誤。

三丫港 :在縣東南六十里海濱。源出紫羅山,西流七十里入於海。

大澳 :在喬馬都東南。

無底潭 :在縣東南八十里。水族最繁。每遇陰雨,煙靄沸聲如雷。

豐頭港 :在縣西南四十里。受麻濛、大虛、丹城三水入海。

平章港 :在縣西南七十里。受海陵漲潦,以達於海;張世傑大風覆舟處。

戙船澳 在縣西南八十里,海陵山之西南。未立北津寨時,戈船戍此;後撤戍,寇遂深入那地澳 :在縣西南一百里,雙魚所南。

北津港 在縣西南三十里北津山之陽。受陽春、陽江眾水以達於海。每潮起,洶湧而入,遇風則其聲砰擊如雷。舟楫往來,重防陰磧。蓋東南大海,港口皆亂石,舟可行者僅僅丈餘,必候大潮始進,故海寇不敢睥睨。上有永泰神廟。鎮海 在東北津外,向東屈而北,可達新會、東莞、廣州;西轉而南,可達高、雷、廉、瓊商運咸取道焉。

大海 在縣西南。自電白縣界連接陽江境,歷雙魚城,又歷海陵山,過北津港至海朗城,皆設兵防,蓋陽江之門戶也。大澳東北即新寧縣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門、上下川,俱倭夷停泊之所。春汛秋防,海船常哨守。

石井 城內外共十處:花亭橋二,宣化坊二,東門一,羅家巷一,五馬坊二,壕角港二。惟花亭橋街西石砌,深丈餘,闊三尺,泉清冽,四時不竭,宋人刻有「執瓢從之」 四字。

官井 在宣化坊大街北。水秋冬不竭,汲以煎茶,隔宿不膜。邑人相傳宋時所鑿。有淳熙簿尉區廉僉造石刻數字。明萬曆戊申,同知徐璘立碑其際,復建坊額曰「萬年惠澤。」

陶公井 在儒學明倫堂右階下,味沖淡特甚。他井相傳為陶魯改今學時鑿,故名。

風井 在縣西北五十里。南河都井,在眾山之巔,闊丈餘,深不測,其下空虛無物,天將大風,井內先鳴,三日鳴止必風,故名風井。不洩不盈,山谷神奇,殆不可曉。又舊《志》有石泉在龍鼉山,乃屬恩平,即聖水泉也。

明成化六年,僉事陶魯開河三道:「一起那龍渡東一里許,欲鑿以通恩平縣南階山鋪前之水,達於蜆岡;一起綿陽,涌鑿使西流,以達麻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