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目錄

 潮州府部彙考三

  潮州府城池考

  潮州府關梁考

  潮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潮州府部彙考三

潮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海陽縣附郭。

潮州府城池 ,舊有子城,依金山由北而南,繞以壕,東臨大江,外廓以土為之。宋紹興十四年,知州李廣文乃移近循壕流舊址甃砌。紹定、端平間,知州王允應、許應龍、葉觀相繼甃築完之,為門十有一。元大德間,總管大中怡里修東城之濱溪者,謂之「堤城。」明洪武三年,指揮俞良輔闢其西南,築砌以石,改門為七,謂之「鳳城。」城高二丈五尺,基闊二丈五尺,城面一丈五尺,周圍一千七百六十三丈。東距溪曰廣濟,曰上水門。左有涵洞一通引韓江水入郡學泮池,經太平橋,繞縣治,過潮頭橋,透西湖,出三利溪,今為民居填塞。曰「竹木」,曰「下水。」南曰南門,前有涵溝,通韓水,過城西,出三利,為鄉民灌溉田疇。西曰安定門,左有水關一座,引韓江水入下水門,經開元寺,繞小金山,會大街、新街、西街諸巷溝水而出。西關門原廣五六尺,深亦如之,近被民居填淤隘,其尾間稍有暴雨,水漲不便。北曰「北門」,門各有樓,內有兵馬司。東、南、西、北四門,今增為義倉。外羅以月城,城有敵樓臺四十四座,窩鋪六十七間,雉堞二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八年,大水,衝決城垣一百六十餘丈,同知車份築砌之。嘉靖十三年,知府湯冔重建南門城樓。萬曆二十四年,兵備王一乾修砌外城馬路石基其池。初,宋慶元三年,術家謂「壕西流不利」,惑其說者,鑿堤為二關,取廊門石甃之。決河流東入於溪,地勢東仰,西流如故。五年,溪流暴漲,水潰堤。知州沈杞率居民負土石塞之,壕復故流。日久,民多侵居,填塞過半。開禧元年,知州趙卿請幫助識別此字。將正壕稍加疏闢,水復導流,通三利溪,有水關、石橋二所。康熙戊午年,提督侯襲爵,潮鎮馬三奇、守道仇昌祚、知府林杭學會議將西湖山週圍置建灰城十一縣,合力

豐順鎮城 ,嘉靖末,豐政都弗靖。隆慶初,築城,設通判一員駐鎮。繼盜平,通判仍居郡城。明末,設把總一員,募兵百名汛守。原係

皇清饒鎮吳六奇祖居,「太平公館」建在城外。

外州縣

潮陽縣城池 :唐初置縣,治於臨崑山。元和間改於棉陽,距臨崑三十五里。宋因之。元至正間,縣尹熊按攤《不花》築土捍之。洪武辛未,指揮楊聚置潮陽千戶所舊城,歲久日圮。正統間,知縣劉源洪修砌。天順間,海寇、山寇相繼起,知縣陳宣甃石增高之。弘治元年,知縣王鑾重修城及各樓,為門七。五年,知縣姜森鑿東城外壕為溪,以通舟楫。正德四年,析四都置惠來。北達府一百四十里。東濱海。南惠來,西普寧,北揭陽。廣四百七十里,袤二百五十七里。城圍一千二百六十二丈,高二丈。嘉靖間,增高四尺,壕深一丈,廣三丈。

海門所城 在縣東招收都。洪武間建。天順六年,知縣陳宣修,高二丈,圍九百七十丈,門四。康熙三年遷斥,七年展復。八年,知縣張弘美重修。編戶一百零有五里。

揭陽縣城池 :宋宣和三年,割海陽縣永寧、延德、崇義三都地置縣,曰「揭陽。紹興二年廢。十年,復卜治留隍村,不果卜玉窖村。元至正十二年,達魯花赤答不歹因海寇作,始砌內城二百丈,築外城八百餘丈。明天順間,知縣陳侯爵於城之東北、西、北各增修一百丈,闊三百丈,周圍一千六百丈,高一丈四尺,砌以石,為」 門四。東北達府八十里,東澄海,西長樂,南潮陽。廣二百八十里,袤八十里。成化間,流賊突入,按察司陶魯命增築之,甃石為址,上壘以甓,未幾甓脫。十一年,知縣敖公輔易甓以石,門樓警鋪俱飭。嘉靖間,海寇作,嶺東道行文築四門月城。萬曆十八年,城垣倒塌,知縣李儼申兵備王一乾重修,增高城垣五尺。其地周圍七百五十丈,深一丈,廣二丈,南北跨溪,東西浚壕。天啟間,知縣曾應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