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建敵樓五座。康熙四年,知縣高子翼修築城垣,增高三尺,始建雉堞焉。額二門:東曰「紫來」 ,南曰「常平。」 十一年,知縣薛璧重修敵樓。

德慶州城池 :「古無城池。宋皇祐六年,儂智高亂,始築子城。南闢大門,僅容廨舍、倉庫。」 元至正間,總管孫振武重修。明洪武元年,守禦千戶邵成「視舊城狹隘,奏改城址,甃以磚石,高三丈,厚一丈五尺,周一千一百丈;壕深一丈,闊三丈,周一千一百五十丈。上置串樓七百二十,敵樓三十有九。門五:東二曰東勝,曰忠順」 ;南二曰「鎮南」 ,曰「廣惠」 ,北一曰「香山」 ,俱設譙樓,後撤去串樓,止存敵樓。景泰七年,都御史馬昂令周城增高三尺。成化七年,都御史韓雍命本府通判李敏、知州周儉重修,及羊橋馬道,悉甃以磚。成化十五年大水,城圮三十餘丈,知州管淳、千戶朱徹等修復。嘉靖五年,知州周文漢築香山門月城後。十二年,知州陸舜臣重修。隆慶五年,知州楊士中修城浚壕,引香山之泉而注之壕,增修雉堞。以忠順門僻在東北,難防,塞之。六年,創東勝門月城。萬曆元年,創南門月城。二十三年,知州陳榮祖開忠順門,不利。二十七年,知州沈有嚴復塞。崇禎六年,知州商朝仕重修一次,又周增三尺。忠順門樓之右,建文昌閣,以為州城控扼下關。

皇清康熙五年冬,東北傾圮者數十餘丈,知州秦世

科修復,又修北門樓一座。城守方弘綱修小南門樓一座。康熙十二年夏六月,大雨,崩城四十餘丈,署知州譚桓修復之。

封川縣城池 :舊城周一百七十步,塹山為之。明正統十四年,黃蕭養亂,典史陳順因故址修築墉堞城樓。其後西賊屢至,居民避地,城不能容。天順二年,守備指揮王英展外城環柵,植刺竹以磚甃北城三十一丈,周共四百六十二丈。壕廣四丈,深一丈四尺,周二百九十五丈。又濬西塘環之,有城門樓、角樓、敵樓,設更鋪三十有七,為門三:東曰遵化,南曰「長清」 ,西曰「鎮寧。」 成化五年,都御史韓雍發銀一千七百兩,命知府黃瑜、同知馬襄、知縣萬顯分督軍民,仍舊城基培築,環以串樓,建門樓二:北曰鎮北,南曰「鞏南。」 弘治十七年,知縣李煦復於城外建四門:東曰「文興」 ,東南曰遵化,南曰永清,西曰「長寧」 ,規制加備。嘉靖二十五年,西城崩,知縣吳蕙修復。萬曆二年,懷賀賊起柵,久朽壞。知縣陳起耕甃文興遵化門敵樓,規制一如城門。四十六年,雨潦,城圮并壞,窩鋪四十餘間,知縣方尚祖修。

開建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間,於開江鄉一都築土為城,僅高六七尺。景泰元年,流賊攻陷,始調官軍守禦。天順三年,指揮王芳、千戶胡清見城基寬曠難守,乃約其制,存三之一,周植木柵,疏壕兩重,各闊二丈五尺,深半之。於縣北鴈山濬源至五里,鑿塘瀦水,因名「水母塘。」 引溝灌壕,秋冬不竭。八年,都御史葉盛奏築磚城,檄布政使張瑄、僉事傅博經度,令守備聶聰、知縣黃瑜先築土城,浚舊壕,闊四丈,深丈餘。環北而南,西臨開江,建門三:南曰「迎恩」 ,西曰「開江」 ,北曰「鎮邊。」 成化元年,都御史韓雍復發帑金五百兩,成之。周二百二十丈,高丈有九尺,面廣一丈,基厚丈有八尺,串樓二百二十,敵樓五。嘉靖七年,典史黃世鐸重修。十四年,洪水城圮,知縣呂賓修復,始塞北門,撤串樓,作雉堞。隆慶五年,洪水復圮西城門,教諭何大純重修。萬曆元年,知縣胡希寅築南門子城二十餘丈,開門三。又築西門子城十餘丈,即「禦戎臺」 基。開門二門皆有樓。萬曆十一年,知縣葉之盛開東門,上建串樓一座,塞西門。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侯干都「率民修城上南樓一。」

「座北、東西各城樓一座。」 康熙六年,子城傾圮,知縣崔國祥重修,復完繕如故。康熙十一年,南樓復為風雨所毀,知縣張沖斗捐貲重修。

肇慶府關梁考一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高要縣附郭。

羚羊峽   。《大路峽》。

北門橋 在城北富安坊,宋政和間,知府鄭敦義建。

景星橋 舊名「西石」 ,在城西一里壕上,亦鄭敦義建。

東澳口橋 即馬頭。在城東一里古澳。

壽仙橋 在崧臺驛左。《舊志》:在西澳口,正當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