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新興縣

文昌橋 在縣東城外。舊名「仁義。」 宋紹興辛巳,州守王煥章、僉判陳光修建,改名「熙平。」 淳熙十年,州守黃允重建,仍名「仁義。」 嘉定八年,州守陳士龍議創石扯,不果。十四年,州守王克恭始成之,未幾圮。寶慶重修之。元元統三年,達里花赤薛里思吉架木又圮,垂二百餘年。明萬曆二年,知縣王民順始伐石於十里峰,為址者九,為隄者二,架木為橋,覆之以屋。屋二十有五楹,中為閣,更名「文昌。」 十三年秋,颶風撤屋,署縣通判劉獻義重修,有尚書何維柏記。明末兵燹,橋毀。

皇清順治十二年,管理屯務楊炳募修《西寇蹂躪橋》。

《復傾圮》。康熙十一年,知府李超重修。

平政橋 在縣門外

泮水橋 在儒學前。今廢。

利涉橋 在縣北十五里。架木為之,覆以土,因名「土橋。」 明萬曆八年,知縣陶曾易以石。今圮河村橋 ,在縣北二十里。

太師橋 在城中,文脈水所出。

長春橋 在縣西一里

興文橋 在橋亭村尾。明萬曆十五年,鄉民梁汝寶等創建。

夫人橋 在縣東二十二里喃村。戶部郎中彭津妻葉氏捐銀築建。俗呼為「夫人橋。」

迎恩橋 在縣東三十里白土村。署縣事恩平知縣劉《渼仝》士民建。

芙蓉橋 在縣東四十里雲禮村,今圮。

夏院橋 在城外東角隅,洪聖祠旁。

五賢祠橋 在縣南城外夏院水「五賢祠」 舊址之前。

龍塘橋 在縣南城外。康熙九年,上豸廟坊士民建。

洗河橋 在縣南義塚岡洗河坊。

嗣應橋 在縣南十里玉皇岡。邑人潘伯捷父求嗣,有應酬建。

勘頭橋 在縣南十二里勘頭村。石橋二:上橋往觀洞、許村等處,下橋由官路過龍巖入龍山。俱宋淳祐庚戌冬建。

皇清順治間,下橋圮。康熙十二年,邑舉人潘毓珩重。

蚌山橋 在縣西南四里蚌山前天塘大路,宋紹定四年建。

南山橋 在縣西三里。明崇禎十年,邑生員梁州垣等募建。

履橋 在縣西天塘河頭白馬廟旁八十里。明崇禎六年,僧見雲募緣建。

北門橋 在北門甕城外。

龍母橋 在北門外龍母廟旁。

洞口渡 在縣北五里。盧溪、錦水合流之處,路通高要。

索水渡 在縣東八里

津頭渡 在縣北四十五里。上皆官渡。

土橋渡 在縣北二十里。

桐村渡 在縣北四十里。

錦山渡 在縣西七十四里。

獨鶴渡 在縣東七十里。

渡頭渡 在縣西七十里。

東門渡 在縣東

良峒逕口渡 在縣西二十里。

洞口河橫水渡 在縣北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