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知縣丘祥正德十年,知縣黃寬增建。

古良巡檢司 舊在城西二十里。明洪武元年創建。永樂元年,巡檢胡惟一重建。嘉靖十年,巡檢郭遇徙建於南鄉都水口。舊有思良巡檢司,在順陽都,後裁革。

陰陽學 在城東。明洪武十一年創建,二十九年廢。今為民居。

醫學 在城東。明洪武十一年創建,二十九年廢。今為民居。

僧會司 在縣北萬壽寺內。明洪武十五年建,今廢。

預備倉 在縣儀門右。明嘉靖四年,知縣事通判黃寬徙建於縣後東北。三十二年,知縣謝復生移併於濟留倉。

養濟院 在城西門外。明嘉靖間,知縣江鎬建,今廢。

漏澤園 在縣北一里厲壇右。

陽江縣治 在鼉山左麓,即古布政分司。唐貞觀中,立恩州曰齊安郡,始分置陽江縣。舊署在西門內,即今察院行臺。宋、元興廢莫考。明洪武二年,廢南恩州,始設縣。知縣張翼、縣丞黃景哲重修。十三年,縣丞李本建正堂、幕廳、六房、儀門、大門、鼓樓、官衙、吏廨,旌善、「申明」 二亭。正統己丑燬於寇。天順間,知縣黃健重建。正統七年,又被寇燬,知縣姚鳳復建。嘉靖間,知縣吳煥章重建譙樓、監房。隆慶四年,知縣王仲以舊治卑濕,始移今址。中為正堂,左右六房。堂左為幕廳,右為儀仗庫,東北為耳房,庫為吏舍,西南為架閣庫。堂後為知縣宅。萬曆四年,知縣陳嘉謨添建正堂三間。七年,重建衙宇,以儀門為鼓樓,樓左為縣丞、主簿、典史宅。戒石亭在甬道大門內,右為土地祠,前為預備倉。門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監房在縣前街南。九年,知縣童環於大門內右建廣有倉,倉北為寅賓館。十五年,鼓樓、土地祠為颶風飄毀,知縣宋良木改建。四十二年,知縣蔡士适即廣有倉地為儀仗庫,增陰陽學、醫學,置輕羈所。

察院行臺 即舊縣署址,後有環翠堂,明萬曆四年知縣陳嘉謨建,有「尚書王弘誨書額。」 「布政分司 舊在所東,即今縣署。明正統四年縣丞戴宗智建,隆慶四年遷縣,改建於此。」 嶺西道 「舊在所西,即今儒學地。明成化間,僉事陶魯改其地為儒學。嘉靖間僉事劉洵買今地及填驛塘復建。」

府館 舊在縣署前。明天順間,知縣黃旭建,後遷於察院左。萬曆四年,知縣陳嘉謨建。

海防館 明萬曆二年,督府殷正茂請設海防同知,駐陽江。五年建,館前為軍器局。

大有倉 舊在縣署東,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後廢。一遷縣署東北,一遷縣大門內,又遷建按院行臺左,號「南倉。」 舊有海朗倉、雙魚倉,俱於萬曆年間裁革。

陰陽學 在舊縣治前。明洪武十七年建,以遷縣廢。萬曆七年,遷於西平驛舊址。

醫學 在舊縣治前。明洪武十四年建,以遷縣廢。萬曆七年,遷於西平驛舊址。

僧會司   、「道會司 」 俱缺。

雙恩場鹽課司 ,在海朗所城南。宋、元設管勾官。明洪武二十年,改立,今廢。舊有鹹水場鹽課司,在雙魚所東。萬曆九年,併於雙恩場。

預備倉 舊在儒學後。明嘉靖十四年,因割地修學,始廢。今併入大有倉。萬曆十五年,知縣宋良木又立。

社倉 有二:一在西門外河泊所舊址,一在西門內宣化坊養濟院傍,陽江所舊有賑恤坊,今廢。

養濟院 「舊在西門外,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煥章遷於城南門外。」 萬曆七年,復遷於城內宣化坊天王堂舊址。

漏澤園 在義塚傍。舊有義塚,在東山之陽。宋嘉定間,知州陳岳以州民惑於風水,多寄柩庵寺,作二石塚,別男女,瘞之,號「義塚。」 明嘉靖初,知縣霍榮復修其址,立表於前。

高明縣治 在青玉岡麓。明成化十六年,知府李璲、知縣唐簡創建正堂三間,東西耳房、庫各一。東為幕廳,為存留倉,東西六房及儀門、大門、譙樓。堂後為知縣宅,左為典史宅。弘治十一年,知縣凃縉建戒石亭。嘉靖八年,知縣陳坡修堂舍、存留倉,增建儀仗、架閣二庫及獄於儀門西,徙譙樓臨街。譙樓內東為土地祠、迎賓館,西為省愆所。三十五年,知縣徐純重修後堂及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