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六

  肇慶府學校考

  肇慶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卷

肇慶府部彙考六

肇慶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肇慶府儒學 在城東一里。舊在舊縣治東七十步。宋崇寧初,遷今所,郡守毛衍經始,歷林景章、張漸兩守成之。紹興間,郡守李麟、鄭起沃增刱。元季修葺,後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府步從信鼎建。宣德間,知府王罃撤而新之。天順初,西賊流劫,兩據學宮,知府黃瑜奏遷於城中東倉地。成化間,知府李璲改學門甃泮橋。弘治間,知府黃琥重修,通判李敏立射圃。正德元年,知府黃顒修大成殿及廚庫。十二年,通判呂泮修明倫堂及書樓。嘉靖六年,總制兩廣新建伯王守仁飭堂齋之不稱者。十年,始奉制易「大成殿」 為

文廟,建「啟聖祠」 ,又建「敬一亭。」 十一年,巡按御史吳

麟、知府錢鐸復遷今所,市民地以廣之,殿廡堂舍具備。嘉靖十二年,都御史吳桂芳乃於廟後建尊經閣。隆慶三年,同知郭文通闢廟左地為明倫堂。萬曆九年,知府王泮買民居,開學門,臨大江,護以石欄。接東西街,樹坊四:一「崧山起鳳,一端水騰蛟,一崇儒,一貞教。」 有參政陳萬言《記》。萬曆十四年,廟學圮於洪水,知府鄭一麟重修左學、右廟。廟前兩廡為戟門,列神廚、神庫。泮池橋在戟門外,為櫺星門,南樹黌宮坊。三十一年,知府陳濂復買民地,闢圍牆,遷「起鳳」 、「騰蛟」 二坊於街外。石欄頹泐,督府周嘉謨鳩工重修。廟左為明倫堂,為四齋:東曰「居仁」 、曰「立禮」 ,西曰「由義」 、曰「廣智。」 前儀門,列號房。又前為儒學門;堂後為講堂,即教授署;東西為訓導署。甲寅年,改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而以廟後舊址為啟聖祠,東《名宦》,西「鄉賢。」 敬一亭在後山頂,中立敬一箴,東西立五箴,甃以石,周以垣。督府張鳴岡、知府戴熹建,知府陳謨修。崇禎五年,知府陸鏊與通判史延旭重修。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楊萬春倡率紳士修復《明倫》。

堂、尊經閣、啟聖祠,仍附「鄉賢」 、名宦祠於左右。次年重建大魁樓。康熙六年,推官吳百朋、教授姚士裘重修殿廡以及文昌宮、土地祠、戟門、泮池。八年,颶風大作,大殿、大魁樓、尊經閣、櫺星門俱被飄毀。十一年,總督兩廣部院金光祖、廣肇南韶道任峻、知府史樹駿、同知韓世琳、通判董敔捐俸修葺。

學田 迪村、鵝子等處田,五十九畝四分。每年租銀一十四兩。知府鄒光祚置。

龍口田一十八畝九分,塘一十三畝六分,每年租銀一十九兩。

大化田二十六畝一分,塘二畝四分,每年租銀一十二兩,僉事李材置。

小洲都,土名「大界」 沙路等,田租四十石。劉汝榮軍,田租一十八石。倚嶺都,土名陳鴈塘,田租三十石二斗。鄒銘軍田,土名「良村峒藍瀝」 等,租五十九石,督府張鳴岡置。

高要縣儒學 舊在舊縣治東七十步府學遺址。宋政和甲午,郡守毛衍即其地以為縣學,歷元興廢莫考。明洪武初,創建廟東、學西。十年,知府胡本道增修,置射圃。永樂十年,知縣常庸徙堂齋於殿後,以舊堂齋為學倉廨宇。宣德七年,知府王罃重修。正統間,提學僉事彭琉偕知府王罃復學後侵地,築書樓,新大成殿,鑿泮池亭射圃,增築號舍,又復學前侵地為廨宇。景泰七年,同知饒秉鑑奏以官倉空地易軍營。軍營在書樓後,撤書樓為兩齋。天順七年,知府黃瑜、知縣朱茂建儀門及齋南號舍。成化三年,知縣劉欽重建明倫堂、櫺星門。七年,知縣孫珍重建戟門廨宇。弘治間,知縣左濬改儀門於大成殿左。正德二年,知縣錢世用重修。十二年,知縣秦行健建杏壇於書樓北。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吳麟、知府錢鐸建議遷學於今府學廟右,與府學合廟。萬曆九年,知府王泮買民居,闢學門。二十年,督府蕭彥乃令復遷於城內原學舊址。府治之東,衛署之西,督府陳渠後先繼之。三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