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泮池,池前為櫺星門,門外為屏牆,其左右為「育才」 、「興賢」 二坊;殿後為明倫堂。堂之上架尊經閣,閣後為啟聖祠;堂左為進德齋,為禮門,右為修業齋,為土地祠。又左為敬一亭,右為學正與二訓導舍。臨大街,為儒學門。

皇清順治間,知州饒崇秩以眾議欲改遷於舊《廣備》。

倉之左,捐俸一百五十兩,送學收貯,後議遷未果。康熙五年,學正梁宗典重修。

射圃 明正統六年,知州周冕建廣惠門外西城下。久圮。萬曆三十年,知州沈有嚴復建學左東隅。社學 舊五顯廟。

西隅社學 舊忠勇廟俱明嘉靖四年,提學歐陽鐸改建。

養正社學 在城隍廟後。

菁莪社學 在賜祿里

金定社學 今圮

封川縣儒學 在城東北八十步,即封州儒學。舊在縣東山一里。宋康定元年創建。皇祐間,燬於寇,遂遷今地。嘉祐三年,州守田開以其狹隘,遷於城西小丫嶺,屢被水患。熙寧二年,州守俞瑊復遷於東山故址。紹興七年,州廢,學毀。十一年州復,知州黃琮闢故址,建學宮,置學田,時士以涉水不便。十五年,郡守楊王休徙於今地。咸淳七年,教授張祀重修。元至正三年,達魯花赤月魯帖木兒重修。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因改州學為「縣學。」 永樂八年,縣丞歐必森新之。十二年,縣丞楊隆重建廟學。天順四年,寇燬,僅存殿廡、堂齋。成化五年,知縣萬顯移明倫堂及兩齋於後地之爽塏者。弘治十八年,知縣張琇重建廟廡、櫺星門。正德四年,知縣黃瓊建學門。六年,訓導郭纓建尊經閣,闢泮池。嘉靖初,知縣潘海、周英重修。三十二年,知縣郭處賢改建敬一亭。四十三年,洪水衝壞廟學,知縣唐時雨大加修葺。隆慶六年,櫺星門壞,知縣陳起耕修之。萬曆九年,知縣周日暹重修。十九年,知縣黃懋中遷復東山故址。萬曆三十五年,嶺西兵巡道陳濂,命知縣唐民拱徙建於城中,今處「明倫堂」 在。

文廟左露臺甬路,翼以兩廊。門外南立綽楔,堂西

為尊經閣,東為神廚。神庫後為敬一亭。廟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左名宦,右「鄉賢」 ,又前為櫺星門,外為泮池。啟聖宮在學宮右。教官廨一在城隍廟前,一在府館後。

學田 在東山下東山塘儒學左,諸生價買為學公用。後以教諭林春煦爭訟,遂充軍餉。射圃 在學宮右。

西廂社學 在縣西三里。舊五通廟。

江口社學 在縣西十里。舊昭靈廟,俱明嘉靖四年,知縣潘海改立。今廢。

開建縣儒學 在縣東半里。舊在縣東三里,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主簿郝暹鼎建。八年,知縣龔行徙於縣北一里五顯廟之左。其時登科第者多,後圮於洪水。宣德八年,署縣事典史張嘉惠又徙於縣東南百步。成化九年,教諭陳瑚請於巡撫都御史朱英,遷於城內東隅。二十一年,知縣廖賓重建殿、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饌堂、兩齋、號舍、庫房咸備。嘉靖十年,署縣事典史黃世鐸建「啟聖祠。」 十五年,知縣呂賓增置號舍二十間。三十九年,御史潘季馴遷建今所。通縣父老諸生義助,不動公帑。萬曆四年,知縣胡希寅建正業堂、名宦、鄉賢祠、號舍、廨舍。

文廟兩廡前為戟門,門左右為神廚,又前為櫺星。

門。明倫堂在廟後。前二齋,博文「約禮。」 後為居業堂,左右列為號舍,其後為敬一亭。名宦、鄉賢祠在明倫堂左右。啟聖祠在明倫堂後。學門在櫺星門左。教官廨在城中舊泮池。

皇清順治十四年,教諭鄭茂惠重修。康熙九年,知縣。

張沖斗復修設「廟祝侍香,每月按其人口捐給米鹽。」

學田 黃蜝䓣田一十畝,歲收租糓一十七石。明嘉靖三十一年,訓導謝縉置。

射圃 在明倫堂後,今改建「啟聖祠。」

狀元社學 在城內新街。

登龍社學 在南門外。明嘉靖四十一年,知縣陳廷舉建。

儲元書院 即「狀元坊」 社學,在城內新街。明嘉靖四十一年,知縣陳廷舉買民地建。